《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的名篇,内容为苏格拉底的辩护辞。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人控告不信神和败坏青年,他被迫出庭答辩。他拒绝逃走,也拒绝流放或罚款之类的处罚,因为他认为自己无罪,最终他服从死刑的判罚。苏格拉底的受审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最重要事件,对后世思想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的翻译和注释。译者依据伯内特的希腊文校勘本,同时参考了其他希腊语文本、多个西文译本和中译本,以及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译出《苏格拉底的申辩》原文。在翻译的基础上,译者梳理辑译了多家注释,并添加了自己的义理阐释,由此构成这部集注性质的语文学研究著作。在形式上,本书采用章句体,一段原文,一段注释,章句划分和详实注释时时相映衬,适合涵咏经典之用。
前言(节选)
如果怀特海所谓欧洲哲学传统由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构成这一说法能够大体成立的话,那么,《苏格拉底的申辩》作为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哲学家柏拉图的第一篇著作(至少是最早的作品之一),可以说就是整个西方思想史的大门。它不仅是理解述而不作的苏格拉底一生行状的要津,也是进入柏拉图思想的最佳文本,它对后世的影响已为学界所熟知,正如施特劳斯所说:《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柏拉图唯一一部苏格拉底出现在题目中的作品。苏格拉底在柏拉图所有的对话中都或显或隐地是主要的人物:柏拉图所有的对话都是苏格拉底的申辩或为苏格拉底所作的申辩。但《苏格拉底的申辩》却是我们进入柏拉图思想世界的大门:它描绘了苏格拉底的一生,他全部的生活方式,他这种生活方式与最广大的民众、具有权威性的民众以及雅典城邦(他就是在他们面前被指控死罪的)之间的关系;它可说是苏格拉底与雅典城邦的对话。(参见37a4-7)
《申辩》无疑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内容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仅仅就文气来说,既有插科打诨的反讽,也有肃穆悲壮的吟咏,肃剧和谐剧交织在一起。苏格拉底在《申辩》前半部分的法庭辩论中,根本没有把这场官司当回事,所以显得戏谑幽默;定罪之后,他对自己之不被理解虽不以为意,却公然在反提判中提出了与判决结果截然相反的提议,说自己为社会伦理建设做出了无私奉献以至一贫如洗,要求政府善待自己,也就是善待哲学也许苏格拉底早已超越个人恩怨,只是平铺直叙,顶多是为哲学可怕的生存状况呐喊,但在我们看来,的确太过悲壮。苏格拉底对支持者们最后的演讲则饱含深情。凡此种种,我自认为本书的翻译体现了诸多因素之间强大的张力,足以塑造起丰富而鲜活的苏格拉底形象。
《申辩》既然如此重要,当然需要详细注疏,否则很容易望文生义,对它以及整个西方思想的理解则会流于雾中看花。所以,此书虽翻译之作,亦心血之功也。
翻译和注疏无疑是最贴近原文的研究,在广博的字词阐释、典故梳理、文献钩沉和义理揭橥过程中,译疏者当然能够最低限度地获取以该经典为中心的广泛知识,但研究范围仍然十分有限,而且眼界和方法等方面也很容易受到注疏对象的限制。学术界(包括笔者在内)还需要以此为基础全面深入地做比较研究。这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哪怕初步完成的事情。不过,有了这样详实的文本,将来的研究就可能会变得踏实可靠一些。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第一次走上法庭,为自己辩护。法庭讲辞有其自身特点,而苏格拉底一开场就说自己是现场随兴即席演讲,没有刻意雕琢字词。因此,译文既要把苏格拉底高妙的人世经验和生存感悟体现出来,又要充分考虑到原文的口语性质,这对译者的理解力和表达力都是不小的挑战。本书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些目标,读者诸君自有高见。
实际上,本书稿多次修改,往往为一句话遍查资料,想破脑袋,终于觉得较为稳妥了,过一段时间再校改时,又推翻重来。即便经过反反复复打磨,现在仍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推敲。想来读者诸君能够体会到译者的这种无奈甚至绝望。好在学术本为公器,还有大家的慧眼,相信有了本书作为基础,后来人一定会做得更好。
当然,我也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尽力了。仅仅从如此大的篇幅就可以看出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首先,我是严格按照古希腊原文来翻译,而没有从英文翻译从德文翻译,否则也用不着花四五年的时间弄这么一个大部头出来。如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受到大家批评,我完全可以理解。
其次,本书既然集成了如此多家注疏,应该有些特色。借用苏格拉底的原话,不怕大家笑话(30e,按:笔者最终克制住了这一神思飞扬的译法,译作如果可以说得更可笑的话),有时还觉得自己很好地翻译出了苏格拉底的神态语气(或许这也是好翻译的标准之一吧),真有遥想当年的兴味,甚至偶尔还会被自己的译文深深感动当然,更准确地说,是为苏格拉底的圣贤言行所触动。
本书对于稍有古希腊语基础的读者来说,无疑更有助益,借助于西方众多注疏家的理解,至少可以大幅度提高读者的古希腊语水平。本书的集注有时可能会显得有些繁琐,有些内容颇有重复。我已尽量归并相同的内容,但为了能够充分反映每一个注疏家的整体意思,有时也不得不重复另一个注疏家说过的类似甚至相同的话。其实,尽管每个注疏家在同一个问题上都有着接近的理解,尤其那些死知识更是容易重复,但他们相似的注疏中无不体现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我不敢替人做主,更不能生吞活剥、断章取义,于是这本注疏看上去难免有些啰嗦(程树德《论语集释》中的重复率也大得惊人)。但是,我相信有心人必定能从近似重复中看出各有侧重,咂摸出其中的妙处来。否则,西方大概没有必要代代出新注,而如此多专家的努力也都是白费工夫。
本书尽力搜罗了西人的注疏解读本,这些注疏对本文的翻译和理解当然至关重要,但它们并非世上已有的所有注疏,而且未必都完全切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定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也会有更深广的理解,因而这个集注必定只是西学研究史上的一颗铺路石。笔者在学力上的浅陋也让自己对这项工作充满惶恐和不安,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作者简介
柏拉图(Plato,约前427约前347)是古希腊哲学家,生于希腊雅典,双亲皆来自重要的贵族家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后从学于苏格拉底,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在雅典创办了学园。他的作品有35篇对话和13封书信传世,另有释词1篇和托名作品7篇,其中较为知名的有《理想国》《苏格拉底的申辩》《斐多》《会饮》《法义》等。他所提出的理念论、灵魂论、城邦体制论影响深远,故有整部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之说。
辑译者简介
程志敏,哲学博士,洪堡学者,海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典政治哲学、法哲学和古希腊政治思想等。迄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著作20余部(包括专著、译著和编著)。主要专著有《宫墙之门柏拉图政治哲学发凡》《缪斯之灵荷马史诗导读》《归根知常》《历史中的修辞》等,主要译著有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同》《法义附言》,阿尔法拉比的《政治制度与政治箴言》等,主编古希腊礼法研究阿尔法拉比集等丛书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