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克服回避型人格的疗愈指南,从根本上解决遇事逃避、退缩、畏难等困扰,成为自信、勇敢和独立的人,不当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推荐2:如果你被冒犯了也不敢表达愤怒,如果你深陷在发霉的过去里走不出来,如果你总感觉活着很累……请翻开本书,开始你的心理疗愈之旅,向上生长,不再只会逃避。
推荐3:写给超敏感脆弱、太焦虑纠结、爱逃避了事的人。本书可以帮助你化解内心的冲突,克服回避型人格,不再被负面情绪左右,让柔软的内心变强大!
推荐4:书中有典型逃避行为案例 激活勇敢之心的哲学金句 拿来就能用的反逃避方法,相信无论是爱逃避的人,还是心理学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力量。
推荐5:读一读这本慰藉人心的小书,停止自我攻击,不再折磨内心的小孩,结束反复拉扯的精神内耗,你会发现每个困境都有破局之道。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遇到过不想面对、想要逃避的事情。比如: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不敢面对冲突,习惯性讨好别人,习惯性拖延,工作压力大就想辞职,因对未来感到焦虑而丧失行动力,害怕面对领导,不敢做团队中的领袖,等等。这种一次次的逃避会导致人内心的沮丧、自责、自卑以及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心理学研究指出:习惯性逃避是一种由过去的经验主导而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没有觉知和勇气的人很难打破这种固有模式。并且,他们还会对自己逃避的行为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谴责,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自律,不配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让自己不断地下坠。习惯于逃避的人,他们拒绝看到真相,错过修正自己的机会。
逃避源于人对问题的畏难、恐惧等情绪。而想要把消极应对变成积极应对,把我不行变成我能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反逃避机制,调整我们面对问题的认知和心态。心境变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会有所改变,结果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反逃避是在逃避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个新概念,它不仅代表着面对和承受,还强调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从中获益。当我们有勇气承受问题所带来的压力、混乱、不确定性时,我们反而会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而且,反逃避也是一种能够摆脱鸵鸟心态的强大精神力。
一个人只有建立起反逃避机制,才能勇敢、坚定地面对生活。不管外界有多少困难、压力,都能正确应对。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简明扼要地指出人们为什么会习惯性逃避,并给出了克服逃避的方法,如:改掉拖延的习惯,改掉讨好型人格,化解焦虑和恐惧,克服自卑,提升个人能力,学习心灵疗愈的方法,等等。
本书通过案例和心理学研究,深入探讨各种逃避心理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帮助读者走出认知误区,察觉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心理陷阱,建立积极面对生活的反逃避机制;通过有意识地察觉和刻意练习,帮助大家摆脱鸵鸟心态,提高做事效率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让大家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希望通过阅读本书,每个人都能拥有直面问题的能力;不管过去的经历怎么糟糕,现在的问题如何难以处理,我们都有力量和方法去应对,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璀璨人生。
第一章 别做被逃避裹挟的逃兵
你不解决逃避,逃避就会解决你/002
回避型人格,我该拿你怎么办/006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反逃避可以/009
如何提升反逃避能力/012
心理学课堂什么是鸵鸟心态/017
第二章 打破习惯性拖延的枷锁
爱拖延的人是怎么回事/020
你可以拖延一阵子,但不能摆烂一辈子/023
如何找到立即做事的心理动机/026
正确制定目标是打败拖延的开端/029
心理学课堂拖延是积攒焦虑的温床/032
第三章 走出习惯性讨好他人的牢笼
为什么你总是在讨好别人/036
你明明很优秀,却依然渴望别人的肯定/041
忙着讨好他人,却迷失了自我/045
不会表达心声,导致不被理解/049
拒绝也是一门学问/053
心理学课堂成为自己,尊重真我/057
第四章 直面恐惧,才能消除恐惧
越逃避,越恐惧/060
我们是如何被恐惧一点点吞噬的/063
行为实验法告诉你,担心的事都不会发生/067
转化恐惧情绪,释放潜能/070
化解恐惧的小妙招/073
心理学课堂蛇桥故事的启示/077
第五章 深呼吸,缓解焦虑
为何焦虑总是如影随形/080
焦虑背后的心理学原理/084不完美,才完美/088
不妨先从小事做起/093
摆脱焦虑,找回松弛感/096
心理学课堂接纳与承诺治疗法/100
第六章 别被自卑牵着鼻子走
自卑来自对卓越的追求/104
外界的声音都是对的吗/107
你一直渴望自信,却总是批判自己/110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现代应用/112
自信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选择/114
心理学课堂将自卑情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117
第七章 专注于提升能力的人,才是清醒的
专注于情绪的人在内耗,专注于能力的人在提升/120
专业能力不够硬,怎能拥有更多话语权/123
提升认知,才能提升人生格局/126
把人生当成游戏,一路闯关升级/130
心理学课堂越有能力,越不会逃避/134
第八章 最好的疗愈,是呵护自己的心灵
自由书写,自然输出头脑里的念头/138
冥想放空,给大脑放一个假/140
坚持锻炼,为身心补充活力/144
和心灵对话,找回真正的自己/147
有效沟通,向外界寻求帮助/150
心理学课堂呵护自己的心灵/153
第九章 逃避有时也是一种应对策略
累到极致时,不妨逃避一下/156
情绪是心灵的信使:逃避想告诉我们什么/159
后 记
拥抱自己的未来/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