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故乡》是一本以思念故乡为主旨的散文精选集,作者用素描与写实的手法,重点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真诚与善意,思恋与追忆。本书还以较大篇幅,描述了生长在故乡沃土上的农作物、花卉以及树木,抒发了对故乡一草一木的亲近与热情,并以 吾心安处是故乡定义适应他乡生活后的感受,这些都展示出本书的正能量与主旋律。透过流淌在作者心底的真情以及文集中闪烁的思想火花,可以感知作者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热爱生活的人。
本书中既有直接抒发故乡情思的故园情深亲吻大地,还有间接写故乡热土上生长的树木花草,还有被视为第二故乡的远方的家,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真诚与善意,以及对于世间事物的热爱和感动。
序言
故乡,一个美丽的词,让人魂牵梦萦,浮想联翩。
故乡,那是一个人的入世之源,根之所在;那是生命的港湾,身心的栖息地。如果问人生最难忘怀的是什么?不言而喻是故乡。对于每个人来说,故乡永远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永远是可以温暖心房的一团火。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故乡,一个深刻的词,让人千品不倦,夙夜挂牵。
故乡在游子心里总是远山横黛蘸秋波的秀美,总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感慨。不管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那份游子心,总是人间最美好、最纯洁的情怀。
最忆是故乡,当脑海里突然跳出这个词汇,我就喜欢上了它。我尤其喜欢这个结构的词组。最忆和故乡组合成的书名,是一种很简单的拾取,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同时,它超越了某种地域的概念,构成了一种久远深邃的意境、思想或者一幅干净、简洁的画面。
坦诚地说,这不是一本关于故乡的散文专辑,而是一本散文精选集。但是,该书中既有直接抒发故乡情思的故园情深亲吻大地,还有间接写故乡热土上生长的树木花草,还有被视为第二故乡的远方的家。这些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二还多,因此以最忆是故乡作为书的名字,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名正言顺的。
按照常理,书稿整理好之后,应当延请社会名人,至少也应该是本地有名望的人作序代为推荐,以壮声势,扩大影响。但无奈自己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新兵,更何况几十年来的工作性质与文学不搭界,无缘相识。更加之本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善言辞,也很少认识文学圈中之人。即便认识几个,名气又大,人家自己的大事都忙不过来,哪里有时间给别人写序呢?思来想去,只好作罢。
忽然间又想起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过的话:求之王孙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未避依草附木之嫌,还是自作自序为佳。
我思故我写,我手写我心。于是乎便壮起胆子,鼓足勇气,给自己的《最忆是故乡》和《人生小舞台》两本拙作写自序了。
《最忆是故乡》这本散文集,分为故园情深亲吻大地花木逢春远方的家和低吟浅唱五辑,35篇(43集)散文。
故园情深一辑,是本书重点部分,共收入散文9篇(12集),包括《故乡的情思》《家乡的老屋》《故乡的炊烟》《故乡的味道》《故乡的清明节》《故乡,远逝的手艺人》等散文。既阐释了故乡是天然去雕饰的母亲,又概括了最忆念的是故乡。
在《故乡的情思》一文中写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安放童年的地方,生我养我落叶要归根的地方,叫作故乡。她不论是富饶、美丽,还是贫瘠、落后,都是我们心中最圣洁的地方……
可以说,故园情深中的每一篇散文,都是我生命最初的温暖,更是我生命里无法淡忘的存在。让故乡的情思在文字里荡漾,让故乡的炊烟在文字里升腾,让故乡的味道在文字里穿行,让故乡远逝的手艺人在文字里复活……何其美妙,纵使岁月老去,而心中的故乡不老,永远鲜活在灵动的文字里。
亲吻大地一辑,咏赞的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收入散文7篇,包括《神圣的冬小麦》《玉米不了情》《家乡的红高粱》《谷子里的情事》《红薯的记忆》《花生情结》《芝麻花开入梦来》。我以为,人类是自然之子,人类与自然的一切深层联系是通过粮食来实现的,因为自然的粮食供给了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现时代,人类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但绝没有能力像自然造物主(土地)一样创造一粒米出来。这不是科技无能,而是粮食太神奇。因此,我细腻地描述了各种农作物的前世今生,并用抒情的笔法,讴歌并赋予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神圣的冬小麦》中写道:冬小麦是神圣的,因为只有神圣的植物才能够镶嵌在我们共和国庄严的国徽上。在北方的农作物中,没有一种作物能够像冬小麦那样,经历了一年四季:秋种、冬眠、春长、夏收。漫长的季节,孕育出饱满的生命。所以,它是一种经冬历夏的农作物,是一部生命的史诗。
在《家乡的红高粱》里写道: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红高粱身上所体现出的气度和风格。它是那样坚韧、顽强,不挑剔、不畏惧,根植于厚土,秸秆挺拔直立,它结出丰硕的果实,却低垂着头感恩大地母亲的哺育。从红高粱身上,我分明看到家乡人民的朴实宽厚,本性率真和不事张扬的品格。
在《谷子里的情世》中写道:过去,小米曾是北方农民的本命食,农家人由生至死,小米儿全程陪护:月娃娃时,喂小米汤;生病了,喝碗热乎乎的小米粥,以它活命;人没了,吃倒头饭,灵前一碗小米饭。老辈人食谷而生结下的感情该有多么深重!回首近代历史,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就是喝着小米饭、野菜汤,拿着步枪梭镖,赶走了吃着大米白面、装备着飞机大炮的日本人。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也是靠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
我发自肺腑地认为,粮食包含着天地日月之精华,是自然之神奉献给人类的礼物。在田间劳作的人是最懂得敬畏粮食的人,他们惜粮如命,对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深情与无比的珍惜。粒粒皆辛苦,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念在口里的诗句和教诲,更是一种责任和良心……这种节俭惜福的行为,传递出对天地的感恩,对农民的深情,对粮食的敬畏。
花木逢春一辑,是专门写花草树木的,收录了13篇散文。树木中有柳树、槐树、榆树和香椿树。既写树,又写花。花卉当中,有君子兰、玉兰、蔷薇、绿萝;草本植物中,有人工栽培的向日葵、油菜、苜蓿,也有野生的苦菜和蒲公英。
说到花草树木,于文学可谓贡献大矣。就拿《诗经》来说,首创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于比兴一端而言,《诗经》中提到的植物多达几十篇不止。诸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蔽芾甘棠,勿翦勿伐,等等。《诗经》中的这些篇章营造了人与自然相关的美好气氛,也为作品扩展了积极的美学元素,使人读后无不动情动容。
可以说,正是历代文人的不断咏唱,使得树木花草都充满了无限柔情蜜意,充满了可供人们把玩的情思与寄托。
说到树木,那些柳芽、槐花、榆钱儿、香椿,不仅扮靓过明媚的春天和炎炎的夏日,而且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曾经舍弃贫弱之躯,救人于水火,它们还都是做家具、农具的好材料。
一花一世界,无论是花中君子君子兰,怒放的白玉兰,盛开的蔷薇花,还是《阳光下的向日葵》《紫花苜蓿》《最美油菜花》《守望的绿萝》,还是自由生长的苦菜花、蒲公英,都有着可亲可敬之处。
比如向日葵:向日葵之所以迎着太阳,是因为爱的力量。每个向日葵只有一个太阳,而一个太阳却拥有了许多向日葵。
再如玉兰花:论花的姿色,玉兰花不逊于雍容华贵的牡丹;论花的品格,它不输于秋菊;论花的姿态,它无异于百合、墨兰。可它,却不去争春、不去撩夏、不去恋秋,偏偏要在百花凋谢、万物蛰伏、乾坤萧瑟之时开放,就连绿叶也无须陪衬。它的美,美而幽静、美而高洁,这种独立于世的品性,令人敬畏。
在《苦菜花,母亲芽》一文中,我从独守寒窑的王宝钏,联想到经历过类似苦难的母亲:苦菜花,母亲芽,我深深爱上这普普通通的苦菜花,始于儿时看戏、听评书对王宝钏故事的演义。王宝钏独守寒窑一十八载,堇荼如饴,吃光了地里的苦菜和荠菜,终于等来薛平贵的荣归。我的母亲也有过类似王宝钏的苦难经历,1938年,我父亲参加了八路军,成为120师358旅的一名战士。父亲走了之后,家里人都以为他此去定然是凶多吉少九死一生,便把我母亲和我5岁的姐姐从家里分出来。没有房子居住,借住在本家二奶奶磨坊中的草屋子里。后来,经堂叔李士林向村子里争取,才为这对抗日家属母女盖了两间房子。母亲平时要带着年幼的姐姐下地劳动,在日本鬼子占领了华北平原后,经常到村子里烧杀抢掠,母亲不得不带着姐姐到处逃难。母女俩吃糠咽菜,苦度时光。直到日本鬼子投降,解放战争开始,我父亲1947年复员回乡。父亲一走就是9年,这9年,母亲和姐姐就像苦菜花一样顽强地活着……
远方的家一辑,收录了2篇(共5集)散文,其中有我和同事视为第二故乡的保定曲阳和新疆喀什噶尔的故事。通常,我们喜欢用吾心安处是故乡来定义我们适应他乡生活后的感受,但我一直认为,故乡是有层次感的。人们常常用第一故乡、第二故乡,甚至第三故乡来概括自己生活变迁地域的认知度,每一个故乡都是一个母亲,她们在我们灵魂的天平上,根据各自的分量排布着,忠实记录着我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段所努力的分量。每一个故乡,都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爱,这种爱,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表白,更是一种精神的担当和回报。
保定曲阳与新疆喀什噶尔这两个地方都是因为我们前去讲课,而与学员结下深厚的友谊。这种师生之谊,最长的一直延续了32年之久,我心中的喀什噶尔曲阳,我们的友谊不散场文章的题目,就是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本书的最后一辑低吟浅唱,收录了6篇(共7集)散文。包括《聆听雪落的声音》《春天的赞歌》《喜欢秋天》《迷上京剧》《小舞台,大梦想》《我当公社广播员》。这一辑,可以说是一个拼盘,前3篇属于抒情散文,后3篇属于叙事散文。实话实说,抒情散文不是我的优势,因为我很少写诗,而抒情散文兼具散文与诗的特点,我只得勉力为之。
在《聆听雪落的声音》里,我表达了对雪的渴望:我喜欢雪,不论是童年村庄的雪,还是落在久居城市的雪,它总能唤起内心的愉悦。虽然在某些时候,我不喜欢冬天的严寒,但却期待着雪的身影。我愿意将那些飘飘洒洒的雪花,比作漫天飞舞的小精灵,它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希冀,装扮着冬天,也为来年孕育着希望。
在《春天的赞歌》里,我则引用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段话:春是一种生命。凡是生命都是不可遏制的。生命的本质是生。谁能阻遏生的力量?冬天没有一次关住过春天,也永远不会关住春天。
叙事散文是我的擅长,这可能与早年从事小说写作有关,尤其是描写各类人物,更是我的拿手好戏。试举几例。
看到小秋,我先是被她的俊俏的容貌所吸引。她那眼神,清亮有力,身姿挺拔,一股卓然独立、风神俊秀之姿,淡定从容之质,皮肤紧致,完全看不出已是年逾半百之人。(《小舞台,大梦想》)
张小妥中等身材,一头漆黑的齐耳短发,瓜子脸,细眉毛,眼睛不大、清亮有神。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是她那张嘴巴,比一般人要大一些。她平时爱笑,笑起来,嘴巴显得更大了。所以,她一边笑,一边下意识地用手把嘴巴给捂起来。(《我当公社广播员》)
西方作家福克纳有句名言: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一个写作者可写的东西很多,但故乡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广袤概念。
在《最忆是故乡》这本书里,我希望以35篇(43集)散文来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真诚与善意,表达对于世间事物的热爱和感动,结果到底如何?我无法预料,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畴。但我始终相信,这个社会仍然坚持阅读的人,一定是比较优雅而有情趣的人,他们见到哪里有阳光,就会毫不犹豫地奔跑过去。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声。情感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是为序。
李进章,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经贸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社会导师。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已正式出版《释怀人生》(全二卷)《童年那些事》(《小院几度桃花红》《人生小舞会》《剪取东风笫一枝》《一树樱桃带雨红》等六部文学作品。他善于用素描与写实的手法,抒发真诚与善意,思恋与追忆,以及对故土和生活的热爱,作品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与挚爱。
目录
第一辑 故园情深
故乡的情思 002
故乡的味道 007
家乡的老屋 012
故乡的炊烟 017
故乡的清明节 021
故乡情思腊八粥 026
故乡,远去的手艺人(一) 030
故乡,远去的手艺人(二) 040
故乡,远去的手艺人(三) 052
第二辑 亲吻大地
神圣的冬小麦 062
玉米不了情 068
家乡的红高粱 074
谷子里的情事 078
红薯的记忆 084
花生情结 089
芝麻花开入梦来 094
第三辑 花木逢春
柳笛声声 098
又到槐花飘香时 102
榆钱儿情怀 107
家乡的香椿树 111
阳光下的向日葵 117
紫花苜蓿 122
怒放的白玉兰 129
蔷薇花开 133
我心中的君子兰 138
最美油菜花 145
守望的绿萝 150
苦菜花,母亲芽 154
哦,蒲公英 158
第四辑 远方的家
曲阳,我们的友谊不散场(一) 164
曲阳,我们的友谊不散场(二) 170
曲阳,我们的友谊不散场(三) 176
我心中的喀什噶尔(一) 182
我心中的喀什噶尔(二) 189
第五辑 低吟浅唱
聆听雪落的声音 198
春天的赞歌 202
喜欢秋天 206
迷上京剧 210
小舞台,大梦想 218
我当公社广播员(一) 223
我当公社广播员(二) 231
跋 人如高山仰止,文如流水行云 李进章及其散文集浅议 237
后记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