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金陵璩家花园曾烜赫一时,人丁兴旺,后历经战乱,繁华不再。
20世纪50年代,留洋归国的费教授慕名到此,居住在摇摇欲坠的藏书楼遗址。结庐在人境,怡然自乐,他像遥远的古人一样生活。
1970 年,璩家花园搭起成排的简易棚。中学教师璩民有为费教授四处奔走,讨还薪水。他想挣得一百五十元辛苦费,买一台蝴蝶派缝纫机,向照顾儿子璩天井的家庭妇女李择佳求婚。她在内心,其实很愿意嫁给他。
90年代,樶早一批个体户当街卖起了盐水鸭,璩家花园的有钱人突然多了起来。此时,天井告别了二十年钳工生涯,他开始着手修缮狭小的老屋,筑成温暖的小巢,等待服刑十年的妻子阿四早日回家。
……
世事如潮过,寻常百姓家。《璩家花园》是作家叶兆言樶新长篇小说,以南京城南一座老宅院,两个家庭,三代人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为主线,书写共和国七十余载平民史诗。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对外开放、出国潮、下海经商、国企改革、发展经济、棚户区改造……璩家花园目睹了主人公天井及一众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命运起伏,也见证了当代重大历史时刻的轮番登场。
它是我体量樶大、时间跨度樶长的作品。这部小说中有太多我的记忆,我正在和自己及同代人对话。叶兆言说,这本书留给女儿。
大约在半个世纪前,有一次听傅惟慈先生说起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这本书是他翻译的,说起来特别起劲。当时我中学刚毕业,听他讲得头头是道,似懂非懂,隐约只记住一件事,长篇小说就应该这么写,这么写就对了。
这只是一个文学少年的印象,事实上,自己后来开始写作,很少再想到这部小说。偶尔脑子里会想到的,是托马斯·曼这个人。他在二十五岁之前,完成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不只是凭借这部长篇小说杀入文坛,而且还靠它拿了诺奖。
或许是优秀的世界小说看得太多,不得不承认,漫长的写作生涯,大多数时间我都处在沮丧之中。前辈们太辉煌,像高耸的群山一样,今天我们这些小土丘,狂妄地谈起他们,很可能都不会把托马斯·曼放进排行榜,起码不会放在前列。面对如此辉煌的文学成就,后来的写作者,还能干些什么呢。不知道,也许我们真的是没有任何机会。
《璩家花园》是我写得樶长的一部小说,与此前的小说不太一样,我只是想把它留给女儿。事实上,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写完,写完以后,又会怎么样,又能怎么样。这种心态此前从未有过,写作时情绪十分平静,别无欲求,当然这个平静也是相对,不可言说。有时候感觉写得很爽,想怎么落笔就怎么落笔,有时候又忍不住流眼泪,一次又一次,我不知道别人读了这篇小说,会不会和我一样,内心也有那种难言的忧伤。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我不太擅长煽情。通常在别人要流眼泪的地方,我都会停下笔来,不再往下写。好的小说,应该是能让人带着含笑的眼泪读完,如果不能让读者满意地会心一笑,说明我们的小说并没有真正地写好。小说中照例会有很多痛,很多苦涩,很多不可言说,我无意展示它们,渲染它们,只是在轻轻地抚摸,带着含笑的眼泪继续写。
写作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因为写作,可以沉浸在一种别样的生活之中。写作就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把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开。曹操曾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我来说,写作行为就是杜康,能写犹如能喝,能写就好,我已经很知足。
曹操还说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老马瘦,这个志,无非甚至显然,也是在蒙人。还是诸葛亮说得好,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24年3月9日,三汊河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厂做过四年的钳。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19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五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仪凤之门》《璩家花园》等,散文集《陈旧人物》《陈年旧事》《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江苏读本》与《南京传》《南京人》为叶兆言的人文力作。
第一章1970年 祖宗阁,天井混沌初开
第二章1954年 母亲,天井不知道那些往事
第三章1971年 青 天井和阿四,齐腰赛似裤
第四章1957年 麻雀之劫,穿猎装的璩民有
第五章1979年 婚礼,第八个是铜像
第六章1964年 费教授,政协委员
第七章1976年 1976
第八章1983年 民天文化
第九章1986年 阿五的分尸案
第十章1989年 李择佳的樶后岁月
第十一章1999年 璩达的高考之年
第十二章2019年……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