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方史文库》总序
序
绪论
一、移民:乡土中国的变态
二、天灾、战乱与行政决策:移民离乡的原因
三、山东移民的影响
四、山东村落史上的一个悬案
五、从“人口迁移史”到“移民史”
第一章 东夷的迁徙
一、沂源猿人:最早的山东人
(一)鲁中南山地:山东人最早的家园
(二)东夷人与鸟图腾崇拜
二、大汶口文化时代居民的迁徙
(一)从刻画符号与拔牙习俗看大汶口文化居民的迁徙
(二)蚩尤西迁的传说
《山东地方史文库》总序
序
绪论
一、移民:乡土中国的变态
二、天灾、战乱与行政决策:移民离乡的原因
三、山东移民的影响
四、山东村落史上的一个悬案
五、从“人口迁移史”到“移民史”
第一章 东夷的迁徙
一、沂源猿人:最早的山东人
(一)鲁中南山地:山东人最早的家园
(二)东夷人与鸟图腾崇拜
二、大汶口文化时代居民的迁徙
(一)从刻画符号与拔牙习俗看大汶口文化居民的迁徙
(二)蚩尤西迁的传说
三、龙山文化时代居民的迁徙
(一)中国文明的东方源点
(二)大洪水与部族迁徙
(三)大舜部族迁徙的传说
四、商人的西迁与东进
(一)“玄鸟生商”:从神话到传说
(二)从大汶口文化含球习俗看商人的发祥地
(三)商都的西迁
(四)商人的东进
五、赢秦的西迁
第二章 西周至西晋时期山东地区人口迁徙
一、齐国的建国及人口迁徙
(一)齐国的建国
(二)临淄:五方之民
(三)学者云集的稷下学宫
(四)孟尝君的六万家食客
二、姬姓及殷遗民的东迁
(一)鲁国的建国
(二)姬姓与殷遗民的东迁
(三)孔子的三干弟子
三、薄姑、莒、杞等国的迁徙
四、越王勾践徙都琅邪质疑
五、徐市东渡:历史与传说
(一)三神山的传说
(二)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
(三)徐市寻求三神山的历史
(四)徐市东渡日本的传说
六、“齐诸田”与“三选”的西迁
七、负笈拜师
八、汉末魏初战乱与山东人外迁
(一)天灾人祸与人口锐减
(二)北迁幽州、辽东
(三)南下荆州、江东
第三章 西晋末年至元朝末年山东人的迁徙
一、少数民族政权与山东地区人口迁徙
(一)襄国与青兖二州:人口迁出与迁入
(二)辽东“营丘郡”的设立
(三)河北豪族南迁青齐
(四)平齐郡:北魏安置山东移民之地
(五)河北兵燹与士民南迁山东
二、三次北方人南迁浪潮中的山东人
(一)“永嘉之乱”与山东人的南迁
(二)“安史之乱”与山东人的南迁
(三)“靖康之难”与山东人的南迁
三、北方人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
(一)北方的衰落和南方的崛起
(二)北人重农与北国的衰落
(三)南人的行为模式与南方的崛起
四、新罗移民山东
(一)“新罗院”、“新罗馆”与新罗人
(二)新罗“八月十五”与中国中秋节
五、女真、蒙古及回族的迁入
第四章 明初大移民
一、洪洞“大槐树”移民
(一)“胡大海复仇”:两面胡大海
(二)“三洗怀庆府”:常遇春其人其事
(三)“燕王扫北”与“红虫”吃人
(四)“解手”、“背抄手”及其他
二、古史新证:“大槐树”移民在山东
(一)东昌府与兖州府:“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区
(二)官屯:“大槐树”移民的聚落
(三)枣强: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中转站
三、云南与“小云南”移民
(一)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分布区
(二)破解“小云南”之谜
(三)军户屯田: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真相
(四)“云南交趾国”:越南移民山东蠡测
四、铁碓臼:四川移民的祖籍符号
(一)莱州:四川移民的聚居地
(二)洪武二年:四川移民集体记忆的年代
(三)铁碓臼:四川移民记忆中的老家
(四)“铁碓臼”透露的四川移民身份
五、民众记忆的村落历史
(一)祖籍符号解读
(二)“年代符号”解析
六、明初移民与山东社会
(一)移民数量:一个新的估测
(二)移民与山东经济发展
(三)入乡随俗:移民与齐鲁文化传统
第五章 闯关东
一、山东人与“闯关东”
(一)山东人:“闯关东”的主体
(二)死逼梁山下关东
(三)“闯关东”之路:浮海与陆行
二、“闯关东”的历史
(一)顺治八年:“闯关东”的起点
(二)柳条边:封禁“龙兴之地”
(三)白都讷屯田:封禁体制瓦解的起点
三、移民的管理
(一)盛京将军与盛京奉天府:二元管理体制
(二)“随旗”与“在民”:移民的分类
四、走进白山黑水
(一)莱阳孙良:放山人的“老把头”
(二)“韩边外”:夹皮沟金矿的帮主
(三)开垦之路:从南大荒到北大荒
(四)工商业:店伙计、掌柜、打铁、弹棉花及其他
五、“闯关东”与关东民俗
(一)皈依自然环境造就的民俗
(二)“随旗人”:依违于“旗”与“民”之间
(三)传承老家的民俗
六、“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一)“秃尾巴老李”故事版本选
(二)“秃尾巴老李”故事的发源地:文登
(三)“秃尾巴老李”故事的衍变
第六章 运河移民、黄河移民、赴台湾及其他
一、运河沿岸城镇的商人
二、黄河十三州县迁民
三、移民黄河口
四、赴台湾的山东人
(一)十余万山东人赴台
(二)赴台途径及赴台之初生计
(三)八干名中学生赴台及其遭遇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