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面向2l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歹峡用规划教材。是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本书将环境政策系统作为整体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环境政策工具、环境政策决策体制与制定、环境政策执行、环境政策评估、环境政策监控、环境政策终结、环境政策公共治理等各个环节,并结合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针对我国现行环境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结论、对策和建议。
本书不仅可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科书,适合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参考,而且对宏观决策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适合环境管理者、公共和环境政策决策者、制定者和研究者及NGO从业者参考。
丛书特点:
体系完整:把握环境学科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体系严密完整。
思路创新:拓宽理论基础,贴近生活实际,突出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内容新颖:借鉴国内外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遵循最新的准则、规范。
选材合理:恰当的处理传统内容与前沿内容的关系,突出重点、难点。
科学实用:收集大量一线资料和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方便教学:配套教学方案、电子教案和习题答案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
第1章 环境政策与科学发展观
1.1 科学发展观
1.1.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1.1.2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1.1.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1.4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延伸
1.2 环境政策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1.2.1 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
1.2.2 重视以人为本的环境政策
1.2.3 重视公平的环境政策
思考题
第2章 环境政策系统
2.1 环境政策的内容与功能
2.1.1 环境政策的概念
2.1.2 环境政策的功能
2.1.3 环境政策的特性
2.1.4 环境政策的分类
2.2 环境政策系统的内容
2.2.1 环境问题
2.2.2 环境政策利益相关者
2.2.3 环境政策决策体制
2.2.4 环境政策工具
2.2.5 环境政策影响因素
2.2.6 环境政策系统的运行
思考题
第3章 环境政策工具
3.1 环境政策工具概述
3.1.1 环境政策工具的含义
3.1.2 环境政策工具的演变
3.1.3 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
3.2 环境政策工具的分类及比较
3.2.1 政府工具
3.2.2 技术工具
3.2.3 市场化工具
3.2.4 社会化工具
3.2.5 综合化工具
思考题
第4章 环境政策决策体制和制定
4.1 环境政策决策体制
4.1.1 环境政策决策体制的概念
4.1.2 环境政策决策体制的作用
4.1.3 环境政策决策体制的结构
4.1.4 中国的环境政策决策体制
4.2 环境政策决策模式
4.2.1 理性决策模式.
4.2.2 感性决策模式
4.2.3 综合决策模式
4.3 环境政策制定的程序
4.3.1 环境政策问题的确认
4.3.2 环境政策议程的确立
4.3.3 环境政策方案的确定
4.3.4 环境政策方案的合法化
思考题
第5章 环境政策执行
5.1 环境政策执行概述
5.1.1 环境政策执行的概念
5.1.2 环境政策执行周期及过程
5.1.3 环境政策执行影响因素
5.1.4 环境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5.2 环境政策执行模式
5.2.1 多元参与的环境政策执行模式
5.2.2 以社区为本的环境政策执行模式
5.3 我国环境政策执行的思考
思考题
第6章 环境政策评估
6.1 环境政策评估概述
6.1.1 环境政策评估的概念
6.1.2 环境政策评估的作用
6.2 环境政策评估过程与方法
6.2.1 环境政策评估过程
6.2.2 环境政策评估模式
6.2.3 环境政策评估模式及方法的选择原则
6.3 对目前我国环境政策评估的思考
6.3.1 环境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6.3.2 完善环境政策评估的思考
思考题
第7章 环境政策监控
7.1 环境政策监控概述
7.2 环境政策监督概述
7.3 环境政策控制概述
7.4 我国环境政策监控的思考
思考题
第8章 环境政策终结
8.1 环境政策终结的概念与意义
8.1.1 环境政策终结的概念
8.1.2 环境政策终结的意义
8.2 环境政策终结的类型与原因
8.2.1 环境政策终结的类型
8.2.2 环境政策终结的原因
8.3 环境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可行性分析
8.3.1 环境政策终结的障碍
8.3.2 环境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8.4 环境政策终结的策略
思考题
第9章 环境政策发晨及环境公共治理
9.1 环境政策回顾与展望
9.1.1 国际环境政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9.1.2 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历程
9.1.3 我国环境政策的未来走向
9.2 公共治理模式下的环境政策及环境善治
9.2.1 治理的兴起及其原因
9.2.2 治理的基本含义
9.2.3 公共治理模式下环境政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9.2.4 环境善治与我国环境治理结构体系的构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章 环境政策与科学发展观
1.1 科学发展观
1.1.2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2.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观的最终目标是谋求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亦是新发展观的本质表现。但可持续发展观是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国家进行磋商,就发展问题相互妥协的产物。因为可持续发展观是在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任务后才提出的,他们强调可持续发展中的“可持续”;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业化时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因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口、资源、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只涉及宏观层面的象征意义,并未深入微观层面的实践意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不强,这需要各国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体制、背景、文化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是我国发展理念上的飞跃。科学发展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以人为本,一方面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科学发展观不但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其作为自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注重从国家的角度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这是对可持续发展观中“人类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同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的更明确的阐述。人是发展的主体,在维持和协调社会、经济、环境良性循环系统方面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因此,在发展时要始终把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实现其根本利益,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