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社大学生英语分级阅读.2年级: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定 价:24 元
- 作者:(德)韦伯 原著,(美)帕森斯英 译,朱倩,倪寿鹏 汉译
- 出版时间:2014/3/1
- ISBN:9787544626965
- 出 版 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319.4
- 页码:20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外教社大学生英语分级阅读(二年级):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经典作品,可谓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神来之笔。书中断言禁欲主义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精神内驱力,没有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就没有近代资本主义文明。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和主要学者,著名的经济学家。韦伯生于德国的埃尔福特,父亲是当时一位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政治活动家,母亲则信奉加尔文教。在大学就读期间,他主攻法律,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意大利和西班牙中世纪的贸易组织。1894年和1896年,他先后获聘弗莱堡大学和海德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98至1903年他因病而无法继续从事研究和写作,他最重要的作品,均是1904年后直至他去世这段时间的成果。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是韦伯最著名的作品,也是西方经济和社会理论著作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此书中,韦伯令人信服地证明,先前被认为与资本主义精神相抵触的新教(清教)思想,实际上却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基石,新教关于抵制物质利益的言论实际上是促使人们去获取物质利益的推动力。韦伯认为,尽管新教倡导人们接受自己卑微的地位,要人们致力于日常平凡的艰苦劳作,而不去考虑诸如获取物质利益、改变社会地位、奢侈的生活等,正是这样的教谕,产生了“勤劳节俭”的伦理原则。韦伯的结论是,“资本积累”的观念虽然并非直接来自新教伦理,但该伦理原则对勤劳和节俭的推崇却在不经意中为资本主义奠定了精神基础。韦伯这一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论断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论争,但依然是对资本主义精神和起源的经典解释之一。
前言
作者导言
问题
宗教派别与社会阶层
资本主义精神
路德的天职概念
新教禁欲主义诸分支的实践伦理
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
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如今,富兰克林所有的道德态度都带上了功利主义色彩。诚实是有用的,因为它保证了信誉;守时、勤奋、节俭也是如此,这就是它们成为美德的原因。它的逻辑推论是,举个例子说,如果表面上诚实就可以达到同样目的,那么这就足够了,多余的诚实在富兰克林眼里显然是无益的浪费。事实上,他的自传里那些关于他皈依美德的故事,或是关于严格表现出谦逊姿态、拼命贬低自己的功劳以赢得日后广泛赞誉等这些行为的价值的讨论都证实了这种印象。在富兰克林看来,那些美德与其他一切美德一样,只有在对个人有实际用处的范围内才成其为美德,只要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代之以纯粹的表面现象往往也就足够了。这就是绝对的功利主义所不可避免的结论。在许多德国人印象中,美国精神所具有的美德纯属伪善,这种印象看来在这一突出事例中得到了印证。可实际上,事实决非如此简单。本杰明·富兰克林本人的品质,如其自传的异常坦率所显示,与这种怀疑正相矛盾。他将对美德功用的认知归因于某种引导他走上正途的神示,这就说明他宣扬的并非仅是为了利己目的而文过饰非,而是另有原因。
事实上,这一伦理的“至善”,即挣越来越多的钱,与极力避免对生活的自发享受相结合,首先就不含任何幸福主义,更不用说享乐主义的成分。人们如此纯粹地认为这种“至善”本身就是目的,从单个个体的幸福或实用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全然先验和绝对非理性的。人被挣钱和获利所支配,将其作为生命的最终目的。经济上的获取不再作为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方式而从属于人。这种我们应称之为自然关系的倒置,从自然本真的观点看如此非理性,却显然是资本主义的首要原则,正如它被所有不受资本主义影响的民族所遗忘一样确定无疑。同时它还表达了一种与某种宗教观点紧密相联的情感。如果我们这样问,为什么要“从人身上挤出金钱”,本杰明·富兰克林本人尽管是个乏味的自然神论者,在自传里却引用了《圣经》里的话来回答,这话是他那位加尔文教徒的严父在他小时候一遍又一遍强调给他听的:“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吗?他必站在君王面前”(箴言第22章第29节)。在近代经济秩序下挣钱,只要做得合法,就是美德和精通某一行业的结果和体现;而这种美德和精通,现在不难看出,正是富兰克林伦理的全部真义,正如我们引用的章节及他所有著作无一例外表达出来的那样。
确实,这种今天我们如此熟悉,实际上却远非理所当然的关于职业责任的特定观念,正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典型的东西,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这是一种个体被认为应当感觉到或者确实感觉到的对于其职业活动内容的义务,无论这一职业活动是由什么样的内容组成,特别是,哪怕它表面上只表现为运用个人权力或物质财产(作为资本)。
当然,这一概念并非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出现。相反,随后我们将追溯至资本主义产生之前。自然,我们更不会认为个人(企业家或劳工)对这些伦理箴言有意识的接受是当今资本主义进一步存在的条件。当今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个人生于其中的浩瀚宇宙,对于他而言,至少是对于作为个人的他而言,它是作为一种他必须生活在其中的无法改变的秩序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只要这个人涉足市场关系体系,他就被迫遵从资本主义行为规则。长期跟这些规范对着干的制造商,不可避免会被淘汰出经济舞台;同样,不能或不愿适应这些规范的工人,就会失业而流落街头。
这样,今天逐渐主宰经济生活的资本主义,就通过经济上适者生存的方法,培养和选择它所需要的经济主体。不过我们应当很容易看出,这里用选择这个概念来作历史的解释是有局限性的。为了确保一种符合资本主义特点的生活方式无论如何被选中,即,这种生活方式逐渐支配其他生活方式,它就必须不能起源于某些孤立的个人,而是应该作为一整群人共同的生活方式。这个起源就是真正需要解释的东西。较为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认为,这些观念是作为经济状况的反映或上层建筑而出现,对此我们将在下文详细论述。无疑,在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的家乡(马萨诸塞),资本主义精神(按照我们所赋予的意义)在资本主义秩序确立之前就已存在。只要大家能够注意到这一点,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早在1632年,就有人抱怨说,与美国其他地方不同,新英格兰人特别精于算计、追求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