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志俊主编的《基础毒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一本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教学编写的教材,药学专业、法医学专业也可选用。同样,可作为从事毒理学工作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分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内容为: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进程,结合近年来毒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进展介绍毒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应用;毒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基本知识,毒物动力学参数及毒物在体内过程的研究方法;毒物产生的各种毒效应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影响这些效应的机体和环境因素及毒物的联合作用;主要靶器官毒性及其检测和评价方法;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危险度的管理和交流。另外,介绍了毒理学的应用及其分支学科发展情况;从动物到分子水平毒理学常用的实验设计:鉴于化学品毒性鉴定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过程中承担着法律层面的责任,着重介绍毒理学实验室质量控制、实验室认可及GLP实验室等基本知识。实验部分介绍了7个毒理学常用实验。
周志俊,男,安徽天长人。现为复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及职业卫生与毒理学教研室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和曙光计划学者获得者。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1985)和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业硕士(1988),德国Erlangen大学工业医学专业博士(1996)。长期从事职业卫生、毒理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专长农药毒理。现为卫生部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上海市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委员会主任、卫生安全评价委员会副主任和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及多本中文专业杂志的编委。
第一篇 理论部分
第一章 毒理学概述
第一节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毒理学研究范畴
第三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毒理学历史与发展
第五节 毒理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第一节 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第二节 毒物的生物转化
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
第三章 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类型
第二节 毒作用机制
第三节 毒性作用影响因素 第一篇 理论部分
第一章 毒理学概述
第一节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毒理学研究范畴
第三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毒理学历史与发展
第五节 毒理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第一节 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第二节 毒物的生物转化
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
第三章 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类型
第二节 毒作用机制
第三节 毒性作用影响因素
第四章 常规毒性测试及其替代实验
第一节 常规毒性及描述参数
第二节 经典实验方法
第三节 替代实验
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
第一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第二节 化学致癌机制
第三节 化学致癌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测试和评价
第五节 外源化学物致癌的预防
第六章 遗传毒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遗传毒性的形成机制及影响
第三节 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
第七章 生殖毒性与发育毒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殖毒性与发育毒性机制
第三节 生殖毒性与发育毒性评价
第八章 靶器官毒理学
第一节 肝脏毒理学
第二节 肾脏毒理学
第三节 免疫毒理学
第四节 神经和行为毒理学
第五节 其他系统毒理学
第九章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健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管理
第一节 化学物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第二节 健康危险度评定
第三节 健康危险度评估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 危险管理和交流
第十章 毒理学应用及分支
第一节 卫生毒理学
第二节 药物毒理学
第三节 生态毒理学
第四节 其他分支
第五节 纳米毒理学
第十一章 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一节 实验设计原则
第二节 毒理学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整体动物实验
第四节 离体器官实验
第五节 细胞实验
第六节分子生物学实验
第七节 毒理基因组学
第十二章 毒理学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一节 毒理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产生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良好实验室规范
第三节 GLP质量管理体系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第二篇 实验部分
实验一 实验动物生物材料的采集及解剖
实验二 急性毒性实验常用染毒方法及半数致死浓度的测定
实验三 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
实验四 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实验五 小鼠骨髓多染性红细胞微核实验
实验六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实验七 大鼠致畸实验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