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力求反映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并有意识地把成长与个体心理发展、适应与健康心理学、和谐与社会心理学归入普通心理学教材体系的范畴,意在加强心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人们对心理学有一个全方位和立体化的认识和了解。本书各章设置了以日常生活案例和趣味实验为主的引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心理学家介绍和阐述心理学发展现状的相关链接,试图为后继的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学习埋下伏笔。
《基础心理学》除重点介绍普通心理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理论和方法外,力求运用新资料,反映新成果,阐述新理念,全面反映基础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特点,试图避免一般普通心理学教材的侃侃而述和平铺直叙式的传授,而是列诸家之说,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构筑体系并力争创新,同时也表述作者的见解和观点,力求反映基础心理学学科的基本框架。
俞国良,男,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学系,1995年赴美国佐治亚大学进修学习,同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6年4月晋升副教授,1999年7月晋升教授,2000年12月晋升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心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等院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第四节 心理学的任务
第二章 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基础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反射、行为与心理
第四节 遗传、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影响
第三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观察法和访谈法
第三节 测验法和实验法
第四节 心理学研究的其他方法
第四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第二节 视觉
第三节 听觉
第四节 其他感觉
第五节 感觉规律
第五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概述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空间知觉
第四节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第五节 错觉
第六章 意识与心理状态
第一节 意识的概述
第二节 意识的结构和种类
第三节 睡眠与梦
第四节 意识的其他状态
第七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第二节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
第四节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节 学习迁移
第八章 注意与记忆
第一节 注意概述
第二节 注意的理论
第三节 记忆的概述
第四节 记忆的过程
第九章 言语与思维
第一节 言语
第二节 思维
第三节 想象
第四节 问题解决
第十章 智力与创造力
第一节 智力和创造力概述
第二节 智力理论
第三节 智力与创造力测量
第四节 智力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智力开发和创造力培养
第十一章 动机与意志
第一节 动机概述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第三节 动机理论
第四节 意志行动与动机冲突
第十二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概述
第二节 情绪的种类
第三节 情绪的表现与识别
第四节 情绪理论
第十三章 人格与人格评估
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二节 人格的类型论和特质论
第三节 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第四节 人格评估
第十四章 成长与个体心理发展
第一节 个体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儿童语言与认知发展
第三节 个体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 成年后的心理发展
第十五章 生活与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 健康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生活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环境与心理健康
第四节 心理失调与矫正
第五节 心理障碍与治疗
第十六章 生活与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概述
第二节 社会个体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
第四节 社会影响
二、意识的基本特征
概括地说,意识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觉知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制约性。
(一)意识的觉知性
尽管心理学家对意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意识是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事件的觉知。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个体对于自身的存在,对于周围世界的存在,对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是能够觉知到的。意识的基本标志是言语觉知。当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以言语的形式巩固下来,并由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从周围的事物中区分出来,周围事物对他来说,就成为被言语觉知到的客体。这样,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成为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这种对客观事物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既包括我们头脑中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也包括关于自身的知识。人不仅觉知到周围的世界,而且也能觉知到自身的世界;不仅能觉知到自身的存在,而且能觉知到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能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能觉知到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自我与非我、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所有这些意识活动都是通过言语加工、言语表达来实现的。当个体的心理活动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时,这种心理活动就成为意识活动。
个体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反映是不可能都在言语水平上进行加工的。个体除了具有意识活动外还有无意识活动。当个体对现实的反映在非言语水平上进行加工的时候,这种反映活动就是无意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是可以转化的。如在人行道上行走的个体正专注于和同行者谈话的时候,他就不能对迎面而来的其他人或事物产生言语觉知。一旦遇到熟悉或感兴趣的人或事物时,个体就能在言语水平上加工这些熟人或感兴趣的事物,这些熟人或感兴趣的事物就能被个体所觉知。
(二)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就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1)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映。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对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人首先注意那些他急需的、符合他活动目的的东西。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的有意识反映中思维活动是意识的主要成分。通过思维活动,人能将感知到的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心理不可能达到的。(3)保持和监督有目的活动的进行。由于人有意识,在进行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手头脑之中,并据此作出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用木头做桌子,人总是先考虑为什么做,并在头脑中想象出桌子的形象,制订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然后再按照以观念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桌子形象去加工木头。在这一过程中,人还可能根据各种具体情况修改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计划,改变原来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制造桌子的过程中看到有更新颖的式样,于是改变了预期产品有关部分的大小和结构等,最后生产出头脑中想要的新式的桌子。意识始终保持和监督着有目的活动的进行,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