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吗?你知道这个地球在围绕太阳吗?知道。那你一定很相信喽!
但是我要告诉你,迄今为止一个人亲眼见证过地球绕着太阳转,相信吗?我还要告诉你,远在500多年前,甚至远在2000多年前,在人们的活动范围还很小、只有极简陋的技术和工具,甚至许多数学计算的方法还没有发明的情况下,就有天文学家指出地球在绕太阳转,你会惊讶吗?他们是怎么想得到,又是怎么论证的呢?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科普作品。它的目的不仅是介绍天文知识,更是引导我们思考——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我为什么要相信宇宙是这样的。
《谁见过地球绕着太阳转》讲解的就是这个激动人心的论证过程,只要你有初中的几何知识,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加上对天文学美妙的思考力,你就能读懂它。它能满足你的好奇,回答你的疑问,让你深有感悟。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引子
谁见过地球绕着太阳转?
没有,从来也没有。我们从很多天文书籍中知道,地球的绕日运行轨道直径有3亿千米左右,设想一下吧,如果我们想亲眼目睹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那就必须站在与地球运动轨道平面相垂直的,离太阳中心数亿千米远的地方,看上一整年时间。就像看一个巨大的钟,必须站在钟的正面,离得足够远,才能将这个巨大的钟尽收眼底。到目前为止,人类还远做不到这一点。
那么你还相信地球真的是在围绕太阳旋转吗?或者说你有没有好奇过:既然没有人看见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那么是谁说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的呢?他是怎么知道的呢?他有什么理由这么说呢?其他人为什么会相信呢?
如果我告诉你,早在四五百年之前,在人类还根本无法离开大地之前,哥白尼(Copernicus)就论证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除了自转还在不停地绕着太阳旋转,而那个时候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甚至连望远镜都还没发明,你会吃惊吗?如果我再告诉你,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在人类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的年代,有人无需凭借任何仪器就能指出大地是球形的,在那之后不久就有人论证应该是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而不可能是太阳在围绕地球旋转,你会更为惊讶吗?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及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由老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老师告诉学生的都是前人探索的结果,至于我们的前人是怎么探索得到这些结果的、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却很少提及。就我们在图书馆、书店所见的许许多多的科普书,包括天文科普书,绝大多数也都是将前人探索的成果一一告诉读者,最多再顺便告诉你一些简单的历史,如某个年代,谁谁发现了什么,谁谁创立了什么理论等,至于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当时是怎样想的,是怎么找到这些答案的,很少提及,即使提及也不系统。所以尽管我们早就从课堂上、书本中知道了大地是球形的,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是太阳的行星,地球和其他几颗行星一样围绕太阳旋转,太阳系是银河系中数以万计恒星系中的一个,宇宙中有无数的银河系但是,天文学家们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相信很多人知之甚少。
了解并掌握前人探索的结果,这固然重要,但仅此就够了吗?我们还应该适当地了解一下前人的探索过程,这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能看到那些天才是怎样思考、分析、猜测、判断、推理、质疑和求证的,他们是如何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问题,又是如何去解决那些常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在今日众多科学常识中,蕴含着科学天才们极其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智慧!这无疑能很好地启迪和帮助我们去探索新的未知的世界。
让我们打一个比方吧:本书就类似于讲解一道初中的几何证明题,已知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展现在我们眼前浩瀚的天空,这个天空对古今中外所有人都是开放的,那要证明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宇宙的真实模样。这个结果早就家喻户晓了,但是这个饶有趣味的过程很多人却不清楚。
在此向读者解释一下,本书中所说的宇宙,实际是专指太阳系,在科学技术很低的年代,天文学家们所能看到的,是没有变化的恒星天球,以及在天球背景下缓慢移动的日月行星,所以人类在相当长的年代里,以为太阳系就是整个宇宙。从认识事物的规律来说,人类一定是先认识太阳系,然后才能逐步认识整个宇宙。
人类从远古蒙昧时代的所知甚少,逐步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再逐步认识到地球是太阳的行星之一,走过了极其漫长的路。走这段漫漫长途,人类凭借的仅仅是自己的一双肉眼和一些简单的仪器,所需要的知识也就是初中的几何知识,主要是平行线、圆形和三角形知识。所以,这段历史对于一个有初中文化基础,有空间想象能力的人来说,应该是容易理解的。本书的读者对象,就是那些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学知识,有空间想象能力,从课堂上、书本上学到过许多天文常识,但是从来都没有仔细观察过太阳、月亮和星星,只是偶尔会对天空产生好奇与疑惑的人。
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漫长、曲折而又激动人心的求证旅程吧。
第一章星汉灿烂
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当人类第一次抬起头仰望星空的时候,就被那浩瀚而神秘的星空震慑了,从此便开始了无穷无尽地追问和探索。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在1608年望远镜发明之前,极其漫长的年代里,人类就是凭借自己的双眼来观测和研究天体的。
现在城市里的人,包括那些本应该对大自然最有好奇心的中学生,住在混凝土的森林里,远离了大自然,已经很少有机会、有条件、有心情去看天了。有许多城市里的中学生几乎从来就没看见过日出或日落,对月亮,他们也很少注意,更别说看到月升或月落了。至于星星,他们就是想看也看不到,璀璨的星空早就湮没在城市明亮的灯光和被日益污染的大气里。有少数中学生在离开城市到海边、草原、乡村去游玩时,偶尔会看到日出或日落,看到月亮的圆缺变化,看到星空,但那也是一闪而过,没有留心,没有好奇,没有追问,也没有思考。
只有住在农村的孩子,还有可能会看看天,不过在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影响下,在学业的压力下,大多数孩子恐怕也只是偶尔看看天,对天象也是所知甚少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补上这一课,稍微详细地讲讲,我们靠肉眼能看到些什么。因为如果对天象一无所知,那是不可能理解我们的前人对于天象的思考的。要想理解一道几何题的证明过程,把已知条件先看明白是必须的。
就凭我们的肉眼,能从天上看到些什么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需要做如下假设:假设我们是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观察天空,因为人类古代的文明大多数都是在这一范围内;假设我们是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平坦开阔的地方进行观察,因为如果是在山沟里或现代的城市里,遮挡物和灯光太多,连地平线都看不到,是无法对整个天空进行观察的,远离现代化的灯火通明的城市,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天空对于古代文明的影响;假设天气总是晴朗的,没有污染的,因为我们这儿研究的是天体,不是天气,阴雨天、雾霾天我们无法看到天体;假设我们是长时间地连续观察,一天、一个月、一年甚至数十年、上百年地观察,因为很多天体的视运动是极其缓慢的,非得有很长时间的观测才能发现它的运动及变化规律;假设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同时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进行观察,有许多天文现象需要通过不同地方的观测来进行比较;假设我们的观测经常穿越时代,有时候我们是和现代天文学家站在一起看天,有时候我们又是和古代某个时期的天文学家站在一起看天,还有的时候我们是和远古时代的普通民众站在一起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