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时期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政坛大风——王安石传》主要分三个部分来表现其人生。第一部分写其执政之前的社会局势和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为王安石执政以及变法描绘广阔的背景。第二部分写王安石走上政治舞台,和神宗共同开始全面而深刻的变法,前后近八年时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刻的空前的变革。与强大的保守派阵营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极大的魄力和智慧。几乎都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变法是成功的。第三部分是王安石辞相隐居后的生活状况,“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最后还写了王安石在当代经学、易学、诗文等方面的地位和贡献。尤其是与契丹、西夏的斗争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突出贡献,表现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风范。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王安石是历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改革家、文学家,人们常常因其政治成绩而忽略了文学成就。此书较全面的写了传主一生,尤其对其政治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天下为己任,品行高洁,力主变法,振兴宋朝。本传系统记述了传主生平,突出其人品,也分析其经学、文学成就,文笔也较为清丽。 ——文史专家 王曾瑜 作者治学严谨,数易其稿,生动地刻画出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家形象;同时表现了这位大诗人“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的高风亮节与执拗个性。 ——文学专家 张水舟
前言
历史人物传记要尽量做到“不侮古人,不负古人”,既不要贬低损害古人形象,也不要表现不出古人本来的优秀品质和他所创造的业绩。这是笔者创作历史人物传记所一贯奉行的原则。
我们没有必要去拔高古人,也没有必要去仰视古人,而是要用平常心去观照理解古人。我便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以极其虔诚的态度来创作《王安石传》的,要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上真实的王安石。
但做到这一点又相当困难。不说两宋一些笔记小说对王安石有种种诬蔑不实之词,就是《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有一些诬蔑不实之词,如熙宁后期关于契丹之领土要求,说王安石有什么“欲取姑予”的话,便是颠倒黑白,我有极其充足的理由证明王安石在对待这次契丹要求重划边界问题上是最坚定的维护主权派,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志士。
两宋近三百年天下,最富足、最有活力、最有战斗力的阶段便是王安石变法以及新法推行时期。我们在历史的空间、在史书的字里行间仔细搜寻,便可以看到王安石当年的 前言
历史人物传记要尽量做到“不侮古人,不负古人”,既不要贬低损害古人形象,也不要表现不出古人本来的优秀品质和他所创造的业绩。这是笔者创作历史人物传记所一贯奉行的原则。
我们没有必要去拔高古人,也没有必要去仰视古人,而是要用平常心去观照理解古人。我便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以极其虔诚的态度来创作《王安石传》的,要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上真实的王安石。
但做到这一点又相当困难。不说两宋一些笔记小说对王安石有种种诬蔑不实之词,就是《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有一些诬蔑不实之词,如熙宁后期关于契丹之领土要求,说王安石有什么“欲取姑予”的话,便是颠倒黑白,我有极其充足的理由证明王安石在对待这次契丹要求重划边界问题上是最坚定的维护主权派,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志士。
两宋近三百年天下,最富足、最有活力、最有战斗力的阶段便是王安石变法以及新法推行时期。我们在历史的空间、在史书的字里行间仔细搜寻,便可以看到王安石当年的风采,以及其不爱财、不爱色、不爱官、不爱权、“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的高洁品格。
本书对王安石生平大事以及人际交往,都仔细考证推敲。如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原先以为是王安石病前,后来仔细考证推敲,确定为王安石大病后二人相见。类似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考索。
为更加接近历史,在一些读者基本可以明白的地方引用了一些当时历史人物的原话或者原文,这样会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而这些原话都进入到情节的叙述中。当然这样的引用只在非常关键的事件和问题上,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
本书在追求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叙事的简明和描写的生动,追求可信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尽量把王安石的人物性格凸现出来,写出一个立体的、鲜活可感的王安石来。写完全书,掩卷深思,王安石的形象和性格在我的心中是鲜活的,似乎可以感受到王安石的喜怒哀乐和脉搏的跳动,但愿给予读者诸君的也是这种感觉。
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笔者一直牢记夫子这句教导,不作无稽之谈,不说无根之语。故写作此书始终处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中,稍有不敢确定之处,便立即查找文献落实之。尽管如此,也不敢保证书中没有纰漏,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所引王安石诗歌都出自南宋学者李壁注《王荆文公诗笺注》,所引王安石文都出自《王文公集》,随文只标注卷数,如果引用四部丛刊《临川先生文集》则专门注出。
《王安石传》终于全部完稿。这是我从事学术著作和文学创作以来写作最为艰难的一本书。现在感觉是孜孜矻矻,煞费苦心,自己感觉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用梁惠王的话说:“尽心焉耳矣!”
感谢“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辑委员会对我的信任,将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传记交给我来写,确实有受宠若惊之感。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感谢好友张洪溪先生,是他把我推荐给参与其事的黄宾堂先生,我才知道这一消息,及时上报选题,获得专家组的认可而通过选题论证。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很多同人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二○一二年末参加“第三次《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创作会”,亲耳聆听那么多专家的指导意见,接触那么多有名的作家,当时即兴曾写作《西江月》词一首:“京北温都酒店,壬辰岁末时光,群贤荟萃论华章,拨动心弦下上。万古文明不断,寰球唯我羲皇。续燃薪火永光芒,华夏千秋兴旺。”
二○一三年夏交稿后,得到审稿专家张水舟先生和王曾瑜先生的热情鼓励和倾心指导,他们为本书花费很多心血。遵照二位先生的意见,特别是王曾瑜教授关于增写荆公新学内容以及王安石对于《易》学研究成果的指教,我对全书进行两次全面修改,三易其稿,使本书的内容得到完善,质量得到提升。原文竹女士为本书之出版也付出很多劳动。史佳丽女士编辑本书,字斟句酌,极其负责。还有美编、版式设计诸君幕后默默奉献,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忱。
但愿本书不负组委会的期望,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诚恳希望来自各界的批评指正。
第五章多事之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
第一节痛失至友
自从上过万言书后,王安石就开始卷入朝廷大臣的政治论争之中。从此,再也不得清闲安定。万言书具有很大的刺激性,使许多官吏感到不舒服。他们对王安石开始产生反感,但直接批评驳斥万言书的则一个也没有,只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其后不久,王安石听到许多人对自己这次担任江东提点刑狱之职的风言风语。有人说他不能为民除害,不能惩治大恶;也有人为那受处分的五人叫屈,说他好查处别人的小过错来显示自己的明察,对他有许多非议。
对于这些,王安石并不在乎,因这种情况他当初就已经预料到了。可令王安石感到不安的是,他非常要好的朋友王回给他来信,专门探讨这个问题,也提出一些疑问,这不能不引起王安石的深思。王安石虽然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但对朋友不能不详细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于是他给王回写了一封很长的回信,这就是《答王深父书》,保存在《王文公文集》第七卷中。在这封信中,他详细陈述了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先备礼而后致刑,要先教而后杀。
不管他人怎样议论纷纷,王安石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是王安石的一贯性格,也就是他在给朋友信中所提出的那个观点,“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他始终有坚定的自信心,只要自己认为是真理,那么,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他都要坚持下去。
人们的议论对王安石并没有多大的打击和影响,而一个人的突然去世却使他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这个人就是王令。
王令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为人有大志,正直而重气节,以天下为己任,非常关心民生疾苦。王安石是通过读他的一首诗才知道他并与之结交的。那是庆历年间(1041—1048)的事。一次,王安石从一朋友处看到一首题作《暑旱苦热》的诗篇,全诗是: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全宋诗》卷六九八)
读罢此诗,王安石被诗中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所感动,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更令他钦佩不已。那时,王令还不到二十岁。以后,王安石认识了王令,通过深谈,二人结为知己。不久,王安石把自己妻子吴氏的一个堂妹介绍给王令,二人又成了连襟,交往更加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