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以文学的发展历史为经,以精选的各时期的优秀作品为纬,力图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工具性、审美性与理想性的特征,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古今中外文学发展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对范文的阅读与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养。在选文上,以“大语文”的视角,除了精选古今中外的各类经典作品,还增加了“中国古代书信”“中国古代科举文章”“语言与文化”等内容。《大学语文(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共分十四个单元,每单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导论和范文,又在每篇范文后面附有“作者简介”“注释”“学习提示”“思考题”,以及“延伸阅读”等内容,选文优美、内容多样、体例新颖,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第一单元 源头活水,泽被后世 (1)
《论语》名言 (4)
妾妇之道与丈夫之道 (6)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7)
沈同问燕可伐与 (8)
《老子》名言 (9)
《庄子》寓言 (11)
第二单元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4)
桃夭 《诗·周南》(18)
蓼莪 《诗·小雅》(19)
湘夫人 屈原(21)
白头吟 无名氏(24)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陶渊明(26)
终南别业 王维(28)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29)
把酒问月 李白(30)
日出入行 李白(32)
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甫(34)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36)
无题四首(其一) 李商隐(38)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40)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42)
第三单元 人事代谢,往来古今 (44)
晋公子重耳之亡 《左传》(48)
李将军列传 《史记》(51)
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56)
徐文长传 袁宏道(59)
马伶传 侯方域(61)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64)
第四单元 靡丽闳衍,盛世华章 (67)
子虚赋 司马相如(70)
归田赋 张衡(77)
别赋 江淹(79)
秋声赋 欧阳修(83)
第五单元 要眇幽微,一往而深 (86)
鹊踏枝 无名氏(89)
更漏子 温庭筠(90)
浪淘沙令 李煜(91)
蝶恋花 晏殊(92)
定风波 柳永(93)
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 苏轼(95)
兰陵王·柳 周邦彦(97)
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99)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100)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102)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103)
摸鱼儿 元好问(104)
蝶恋花 纳兰性德(106)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节选) 关汉卿(107)
[中吕]阳春曲·题情 白朴(109)
第六单元 街谈巷语,蔚为大观 (110)
王子猷居山阴 刘义庆(114)
韩凭妻 干宝(115)
李娃传 白行简(117)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冯梦龙(126)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136)
婴宁 蒲松龄(143)
第七单元 唱念做打,视听盛宴 (150)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四折) 关汉卿(153)
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 王实甫(159)
夜奔 李开先(163)
游园 汤显祖(167)
第八单元 鸿雁传情,天涯咫尺 (170)
报任安书 司马迁(174)
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180)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王维(183)
答谢民师书 苏轼(185)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郑燮(188)
曾国藩家书一则 曾国藩(191)
与妻书 林觉民(192)
第九单元 十年寒窗,一朝名扬 (196)
日五色赋 李程(199)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202)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韩菼(205)
第十单元 除旧布新,扭转乾坤 (208)
狂人日记 鲁迅(211)
萧萧 沈从文(218)
我们准备着 冯至(227)
出发 穆旦(229)
第十一单元 拨云见日,浴火重生 (231)
红高粱(节选) 莫言(235)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240)
白发苏州 余秋雨(249)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253)
相信未来 食指(255)
神女峰 舒婷(257)
第十二单元 人性之光,千年辉映 (259)
伊利亚特(节选) 荷马(263)
俄狄浦斯王(节选) 索福克勒斯(266)
圣经(节选) (270)
神曲(节选) 但丁(272)
堂吉诃德(节选) 塞万提斯(274)
麦克白(节选) 莎士比亚(276)
第十三单元 陷入困境,精神突围 (281)
少年维特之烦恼(节选) 歌德(284)
巴黎圣母院(节选) 雨果(287)
红与黑(节选) 司汤达(290)
等待戈多(节选) 塞缪尔·贝克特(294)
第十四单元 熔铸文化,传承文明 (301)
笑话里的语言学 吕叔湘(305)
汉字和汉字文化圈 周有光(311)
方言和地方文化风貌 周振鹤 游汝杰(314)
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罗常培(319)
汉字与诗歌 蒋绍愚(323)
后记 (331)
《大学语文(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第一单元 源头活水,泽被后世
儒、道传统与中国文学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是儒、道合璧的结果。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二者作为对立而又互补的两大体系,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思想观念及文学创作等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儒家提倡的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追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重视做人、重视道德的力行精神,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忧患意识,与道家推崇的崇尚自然、重视情性的因性意识,高蹈隐逸、特立独行的傲岸人格,蔑视权贵、愤世嫉俗的批判思想等对文人人格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儒、道思想对文学内容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文人深受儒、道思想影响,只是历史背景不同,个体性格、遭际不同,儒、道对不同的文人甚至对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影响的程度也不完全一样。在中国文人身上,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的思想往往是相反相成、此消彼长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也因此成为古代士大夫互补的人生趋向。一般来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作家大都积极入世,具有仁民爱物和舍生取义的道德节操。他们在作品中往往抒发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烈愿望,表达对社会现实及民生疾苦的密切关心,从司马迁“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中都能看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作家在作品中往往表现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合作、追求个性自由、崇尚自然山水等思想情怀。魏晋以后出现的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等,都与老庄思想的盛行紧密相关。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徐渭、袁宏道等都酷爱老庄,作品内容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二、儒、道传统对文学风格之影响
作为儒、道思想的载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本身都是优秀的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风格影响深远。
《论语》首创语录体,言简意赅,韵味隽永,富有哲理,对后世文体产生了一定影响。汉代扬雄的《法言》、隋代王通的《文中子》,都有意模仿《论语》。宋代程颢、程颐的《二程粹言》、朱熹的《朱子语类》,明代王阳明的《传习录》、胡居仁的《居业录》,清代李光地的《榕村语录》等都与《论语》一脉相承。
《孟子》一书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语言浅近自然而又明快畅达,东汉赵岐称其“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题词》),明代郝敬称其“七篇之言,近而远,浅而深,疏畅条达而详允精密,不为钩深索隐,而肯綮盘错,通会无迹”(《读孟子》)。
《孟子》深得唐宋古文家推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虽然也称道庄、荀之文,但最推崇的却是孟子,赞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读荀》)他不但以儒家继承人自居,继承孟子辟杨、墨的战斗精神,力排佛老,而且为文有意学习《孟子》,《原道》《与孟尚书书》《送王秀才埙序》等精神面貌都接近《孟子》。宋代吕祖谦说:“韩文间古,一本于经,亦学孟子。”(《古文关键》)清刘熙载也说:“韩文出于《孟子》。”(《艺概 文概》)柳宗元作文,强调“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苏洵尤好《孟子》,曾端坐读之七八年,谓“《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并有《苏批孟子》行于世。王安石不但为《孟子》做注,而且为文“取法孟、韩”(刘熙载《艺概 文概》),影响不言而喻。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艺术成就最高。庄子善用寓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恢弘,变化多端,鲁迅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曹植的《髑髅赋》、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庄子》的文风;从李白超拔的想象力,豪放飘逸、意象奇特、大胆夸张的诗风中,也可窥见其与《庄子》一脉相承的关系。宋代文学家中,苏轼最得《庄子》散文之神韵,刘熙载以为苏轼诗“出于《庄》者十之八九”(《艺概 诗概》)。苏轼的文和赋,也多从《庄子》中来。其散文虽也学习《孟子》,但受《庄子》影响更大。无论是创作原则、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还是遣词用语,都酷肖《庄子》。苏轼曾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其作品,如《赤壁赋》《清风阁》《凌虚台》《墨宝堂》《超然台》等,思想、语言无不出于《庄子》;而其“如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的畅达之风,亦与《庄子》相近。古代小说、戏曲创作也深受《庄子》散文风格的启示,从具有浪漫幻想色彩的《牡丹亭》、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等作品中,均可看到《庄子》散文艺术精神的影响。
三、儒、道传统对文学思想之影响
儒家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作家的主观修养,强调文质统一,提倡兴寄讽谏,接近现实主义。这种观念不仅指导着文学创作,而且作用于文学思想。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即以儒家文学思想相号召,其基本宗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就是儒家文学观的鲜明体现。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继承前人主张,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发扬儒道,排斥佛老。他说:“我所以致力于古文,不只是好其文辞,而且好其道。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唐代古文运动提出的“文以载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观点不只是把“文”归结为传“道”的手段,而且指文章要言之有物,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古文运动所说的“道”,固然指的是封建主义的儒家伦理,但韩、柳等的创作也表明,他们主张的“传道”“明道”并不排斥对于社会现实的评议、批判和揭露。正因如此,“文以载道”的主张为后世文人普遍接受。北宋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学改革运动,其主张与韩愈完全一致,实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该时期涌现出了更多的有成就的古文作家,形成了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新的古文传统。
道家强调表现自我,提倡真率自然、物我合一,倾向浪漫主义。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童心说”“性灵说”,即深受道家文艺思想影响。晚明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提出了“童心说”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反对伪道学。清代袁枚提倡的“性灵说”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表现真情实感,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反对雕琢章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该学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也是对当时文艺上复古模拟风气的尖锐批判。但“童心说”与“性灵说”把反对儒家道德规范、突出文学是感情的表现绝对化的做法则失之偏颇。
综上所述,儒道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了古代知识分子人生观的基本成分,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文学思想等诸多方面。
《论语》[1]名言
1.卫公孙朝[2]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3]?”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4],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5]之有?”(《子张》)
2.子曰:“饭疏食[6]饮水,曲肱[7]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3.子欲居九夷[8]。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9],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5.叶公[10]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11]奚[12]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3]。”(《述而》)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7.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14]而已矣。”(《里仁》)
8.子贡问:“师[15]与商[16]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7](《子张》)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18]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19]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 注 释
[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的散文集。《论语》之名,为编纂者所定。“论”是论次、编纂之意,“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语经论纂,故称《论语》?《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成书,大约编成于战国初年。
[2]公孙朝:卫国大夫。
[3]焉学:从哪里学到的。
[4]坠于地:坠,落下。引申为失传。
[5]常师:固定的老师。
[6]疏食:粗粮。
[7]肱(gōng):胳膊。
[8]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9]就有道而正焉:就,接近;有道,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10]叶公:即沈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因其封地在叶城(今河南省叶县南部),故称叶公。
[11]女:同“汝”,你。
[12]奚:何。
[13]云尔:如此而已。
[14]忠恕: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朱熹注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用孔子的话说,“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师:即颛孙师,字子张。
[16]商:即卜商,字子夏。
[17]子夏这句的大意是: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18]恶:(wū),何。“恶乎”即“于何处”,意为“怎样”。
[19]违:离开。
学习提示
以上选文虽篇幅短小,却较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勤奋好学、安贫乐道、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理念。言简意赅、隽永含蓄、精警凝练、富有哲理是其共同特点。
妾妇之道与丈夫之道[1]
景春[2]曰:“公孙衍[3]、张仪[4]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5]。”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6];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注 释
[1]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书。关于此书的作者有三种说法:一为孟子自著;二为孟子弟子所著;三为孟子与其弟子共同著述。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般认为太史公之说较为可信,即《孟子》一书是由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共同完成的。《孟子》七篇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2]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3]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说客。
[4]张仪:魏国人,纵横家中连横派的代表人物。
[5]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6]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7]“居天下之广居”句大意是: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
学习提示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展现了他对个体精神价值的认识,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曾鼓励了历史上很多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这种高尚、傲岸的人格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