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近代化,是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起始于晚清,上海是晚清第一通商巨埠,伴随着商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了生活新风尚:洋货流行、尊卑失序、崇奢享乐、妇女走上社会、男女交往等。由此萌生了发展工商、社会平等、消闲消费合理、男女平等、自主择偶等近代新观念。这些风尚和观念,对此后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发生了深远影响。
生活,包括吃穿用和休闲在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只是在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怎样吃、怎样穿、怎样用的方方面面各民族表现出种种差别,发展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民族传统。
前代哲人对社会生活的论述,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马克思视“生活”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并进而指出:“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深处时才取得的。”马克思对论述社会生活的历史著作给予这样高的评价,是因为他一贯强调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结底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人的解放离不开生活方式的变革,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是史学著作走向深化的表现。
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中国史学界却是姗姗来迟。传统史学以资政为第一要义,史学著作大都着眼于治国理政,与平民无缘。新史学的开山大师梁启超抨击旧史学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这一论断虽然失之偏颇,但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要求史学著作面向民众的生活却是至理名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著作,恢复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阶级斗争的绝对化,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又变成人与人的斗争史。
李长莉,1958年生,河北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室主任、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吏研究,主要著作有:《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卷)、《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等。
序:观念源于生活
引言:社会生活与近代伦理观念
一、近代化与近代伦理
二、社会文化史的视角:生活方式与社会伦理
三、传统社会伦理观念:教化伦理与民间生活伦理
四、社会转型、社会风尚与近代伦理观念
五、文人士绅与社会伦理观念
第一章 晚清上海:近代社会生活与伦理观念变迁的一个舞台
一、近代商业城市的崛起
1.商埠与洋场
2.移民社会
二、社会文化生态
1.社会分层
2.文化生态:文人学士、民间舆论与文化传播
第二章 西器洋货流行与近代工商观念
一、西洋奇器与奇技淫巧
1.西洋奇器炫耳目
2.日用洋货称新奇
3.奇技与淫巧
鸦片战争前的淫巧观/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淫巧观/开口通商
初期:王韬的淫巧观/洋务运动初期:冯桂芬的淫巧观/淫巧观的比较
二、奇制日新与对近代科技的认识
1.西洋奇制与近代科技
煤气灯点亮不夜城/种种奇器接踵来/铁路火车受欢迎/接触西洋器物的心态变化
3.消闲观念的变化
及时行乐说/适度享乐说/合理休闲观念
二、崇奢之风与奢俭观念的变化
1.崇奢之风
崇奢之风盛行/奢风盛行的原因与炫耀式消费
2.奢俭观念的变化,
去奢崇俭说/奢俭应分说/奢可济贫说/勤能补俭说及求富才能救贪说/中西勤惰奢俭不同说
第五章 妇女走上社会之风与男女平等观念
一、娼妓业的兴盛及职业化
1.妓业之盛及其原因
娼妓业的兴旺/妓业兴盛的原因
2.娼妓的职业化
3.妓业观念与社会舆论
妓欺客之风与娼妓的职业意识/关于禁妓的议论/同情妓女的议论与娶妓现象
二、女艺人兴起及其社会角色
1.女唱书、女伶的兴起
沪上流行女唱书/女伶初扮登舞台
2.女艺人的社会角色及舆论评价
“名非妓而实即妓”说/宣淫导淫、应予禁止说/以艺娱人无害说
三、女佣行业的兴旺与女堂倌的被禁
1.仆妇佣女满街走
村妇进城当女佣/娘姨、大姐忙妓家/俏娘姨与时髦大姐/雇佣关系与主仆平等观念
2.女堂倌的兴旺与被禁
女堂倌的兴起/女堂倌有害风俗说/女堂倌为正当职业说/查禁女堂倌的曲折/周小大案及女堂倌的禁而难绝
四、争作女工之风及舆论评价
1.女工的出现及争作女工之风
2.女工有害风俗说
3.女工有益民生说
五、女子出入茶馆、烟馆之风与社会反响
1.女子走上消闲场所
女子出入茶馆、戏馆、烟馆之风/妇女出入消闲场所之风兴盛的原因
2.围绕妇女游乐消闲之风的社会舆论
妇女冶游有害风俗说/妇女游乐有益商务说/女子游乐应与男子平等说
六、女子才德之争与兴女学的呼声
1.诗词才女与“女子无才便是德”
才女诗作入报章/女子无才便是德?
2.女教与女学
传统女教与西式女学塾/兴女学的呼声/女子学成就业有利家国说/兴女学的观念与现实
第六章 台基、姘居之风与自主择偶观念
一、台基之风与贞操观念的淡化
1.台基成风
台基流行成风气/妇女为何上台基?
2.台基与贞操观念的变化
台基使妇女丧德失节说/台基亦为人欲说
二、姘居、弃夫之风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1.姘居、弃夫之风
姘居、弃夫现象的流行/姘居、弃夫成风的原因
2.婚姻关系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姘居、弃夫之风有害风俗说/顺应人情说、夫妇对等说及婚姻自主说
结语:中国近代伦理观念变迁的机制与特性
一、近代伦理观念变迁的启动:生活方式的变动
二、近代伦理观念的内在源流:民间生活伦理
三、近代伦理观念的价值核心:民富国强
四、近代伦理观念的参照:西国富强榜样
五、近代伦理观念的演生机制与特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虽然有人仍然以传统的“机巧害德”、“机巧无用”观念看待西人的“技巧”,但是,这一时期在上海生活及到过上海的多数人们,由于亲眼看到西人机器制造远胜于人力的巨大威力,亲自购用价廉实用的机制日用品,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西人所擅长的“机巧”,大多并不是无谓浪费的玩好,也不是会引人“骄惰”、导致人贫穷的“末技”,而是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物质生产力量。西国正是靠争趋“机巧”,智巧相尚,而导致其技艺日进,器物日新,机器大兴,财富涌流,这正是致其国家富强的源泉。正是西人的“俗尚技巧”,使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正是西国把机器制造作为“富强之计”,才使其国日富日强。
70年代有人就西国以机器而达富强论道:“西国各邦纯用火力,一日之功较人力一年犹捷,由是推而广之,神而明之,国安有不强,民安有不富者哉?”郑观应也说:“欧洲各国,动以智勇相倾,富强相尚。”指出了西国竞相发挥“智慧”——亦即发展科学技术,由此而展开富强竞争。
西国的机器日进,是其富强的动力,这在70年代以后上海社会舆论中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如1877年《申报》的一篇谈论开煤铁之矿的文章中,对于西国靠开矿而促进了机器工业,而机器大兴对其国家富强的巨大作用申论道:“近来二百年内,凡泰西各大国,无不开采煤铁各矿,制造机器以代人力,以作各物。……自煤铁之矿大开,而机器之具益广,以之制造日用之器,则耕织各事日愈新奇;以之制造载运之器,则舟车各事日愈迅速;以之制造战守之器,则枪炮各事日愈精利坚固。故二百年来,非徒其国日富,而且其兵日强,此泰西各大国所以日见兴隆也。”1882年《申报》另一文中也说:“西洋诸国……其俗尚技巧不尚耕作,以工商之利十倍于农,而劳逸殊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