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乡村政治体系的变迁与发展-以云南沧源佤族乡村为例
定 价:35 元
- 作者:王丽华
- 出版时间:2012/5/1
- ISBN:9787010106687
- 出 版 社:人民
- 中图法分类:D677.4
- 页码:342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32开
《少数民族乡村政治体系的变迁与发展:以云南沧源佤族乡村为例》将民族政治学的民族国家建构与建设理论和民族政治体系概念相融合,建构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分析框架;同时借鉴和应用社会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以一种全面、立体和动态的独特视角,对云南沧源佤族乡村政治体系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个案研究。试图通过对处于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与建设进程中的佤族乡村政治权力、政治角色、政治关系和政治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的描述分析,探析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客观进程、动力机制、制约因素、模式转换和规律特点,深刻把握佤族乡村政治发展的脉络与进路,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现代化发展主题的理性把握,从而增强推动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现代化发展的理性自觉。
序
导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研究
(四)关于乡村政治变迁的研究
(五)关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的研究
(六)关于佤族政治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
(一)农村与乡村\\t
(二)变迁与发展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转型期
四、分析框架
(一)纵向分析框架
(二)横向分析框架
五、研究路径与方法
(一)研究路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政治体系的现代性初始嬗变
一、传统政治体系概述
(一)沧源佤族的源流和沧源的历史建置
(二)传统政治体系的社会基础
(三)传统政治体系的多样性形态
二、传统政治体系的现代性初始嬗变
(一)初始嬗变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初始嬗变的历史过程
(三)初始嬗变的基本形态
三、传统政治体系现代性演化的主要特征
(一)浅表性
(二)多元性
(三)双重性
第二章 新型乡村政治体系的建立
一、新型乡村政治体系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
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已经走过60余年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民族国家建设不仅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深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各个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国家的认同,随着国家全面地繁荣和富强而不断深化;二是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全面的政治建设和社会改造,不仅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国家制度,在基层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把国家权力的触角深入到基层,而且建立并巩固了支持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全面增强了国家的统治能力;三是建立科层制的行政系统。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构建过程,科层制行政系统已经全面地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加强,对整个国家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四是促成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建设中,市民社会逐渐生长起来,成为影响国家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力量。
当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相比,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存在着巨大差距,民族国家建设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尤其是民族国家的民主建设、国家能力建设、宪政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