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修订版 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使用)》加强了与其他基础课程的衔接和临床课程的联系。着重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终生学习打好基础。每章明确提出学习要点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点,让师生能够正确把握重点和考点要求。在每章内容的适当位置增加重点提示,旨在加强理论与临床的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章均附讨论与思考,旨在与学习要点、教学大纲相呼应,开启学生思维,融会全章知识。同时,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以问题形式提出,并给予解答,便于学生应用。创新性增加了手机版(APP)数字教辅和网络教学内容,APP呈现各章节知识点、考点、相关练习题和考试题,网络教学资料包含教学大纲、学时分配、PPT课件、影像及动画,以利于教师教学应用。实验内容附在教材后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时设计为72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验16学时。
《生理学基础(修订版 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使用)》供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各专业使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第1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生理学基础研究的对象及任务(1)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2)
一、新陈代谢(2)
二、兴奋性(3)
三、生殖(3)
第三节 人体功能与环境(4)
一、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4)
二、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4)
第四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5)
一、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5)
二、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6)
第2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8)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8)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8)
二、细胞膜的受体功能(11)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1)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11)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13)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5)
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16)
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19)
第3章 血液(21)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1)
一、血量、血液组成及血细胞比容(21)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22)
第二节 血浆(23)
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23)
二、血浆渗透压(24)
第三节 血细胞(25)
一、红细胞(25)
二白细胞(28)
三、血小板生理(29)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30)
一、血液凝固(30)
二、纤维蛋白溶解(34)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35)
一、ABO血型系统(35)
二、Rh血型系统(36)
三、输血原则(37)
第4章 血液循环(38)
第一节 心脏生理(39)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39)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44)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47)
四、体表心电图(50)
第二节 血管生理(52)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52)
二、动脉血压与脉搏(53)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55)
四、微循环(56)
五、组织液和淋巴循环(57)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8)
一、神经调节(58)
二、体液调节(61)
第四节 生命器官的循环特点(62)
一、冠状动脉循环特点(62)
二、肺循环特点(62)
三、脑循环特点(62)
四、肾循环特点(62)
五、肝循环特点(63)
第5章 呼吸(64)
第一节 肺通气(65)
一、肺通气的动力(65)
二、肺通气的阻力(67)
三、肺通气功能的指标(68)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和运输(69)
一、气体的交换(69)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71)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72)
一、呼吸中枢(72)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73)
第6章 消化与吸收(75)
第一节 消化道各段的消化功能(75)
一、口腔内消化(75)
二、胃内消化(76)
三、小肠内消化(78)
四、大肠内消化(80)
第二节 吸收(81)
一、吸收的部位(81)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82)
第三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83)
一、神经调节(83)
二、体液调节(85)
第7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87)
第一节 能量代谢(87)
一、能量的来源和利用(87)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87)
三、基础代谢(88)
第二节 体温(89)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89)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90)
三、体温调节(91)
第8章 肾的排泄功能(93)
第一节 概述(93)
一、排泄的概念与途径(93)
二、肾的功能(93)
三、尿液(93)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94)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95)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97)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98)
第三节 调节和影响尿生成的因素(100)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00)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101)
第四节 尿的排放(103)
一、排尿反射(103)
二、排尿异常(103)
第9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105)
第一节 概述(105)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105)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05)
第二节 视觉器官(106)
一、眼的折光功能(106)
二、眼的感光功能(109)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111)
第三节 听觉器官(112)
一、外耳的集音功能(112)
二、中耳的传音功能(112)
三、内耳的感音功能(113)
第四节 前庭器官(114)
一、椭圆囊、球囊的功能(114)
二、半规管的功能(114)
三、前庭反应(115)
第10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116)
第一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116)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16)
二、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117)
三、神经递质(118)
四、反射中枢的活动方式(119)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21)
一、感觉投射系统(121)
二、感觉中枢(121)
三、痛觉(122)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23)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23)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24)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25)
四、基底神经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26)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26)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27)
一、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127)
二、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129)
三、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129)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130)
一、条件反射(130)
二、人类大脑皮质活动的特征(131)
三、觉醒与睡眠(131)
第11章 内分泌(132)
第一节 概述(132)
一、激素的分类(132)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133)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134)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135)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135)
二、腺垂体(136)
三、神经垂体(137)
第三节 甲状腺(138)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运输(138)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38)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139)
第四节 肾上腺(140)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141)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142)
第五节 胰岛(143)
一、胰岛素(143)
二、胰高血糖素(144)
第六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144)
一、甲状旁腺激素(145)
二、降钙素(145)
第12章 生殖(146)
第一节 男性生殖(146)
一、睾丸的功能(146)
二、睾丸功能的调节(147)
第二节 女性生殖(148)
一、卵巢的功能(148)
二、月经周期(149)
三、胎盘的内分泌功能(150)
四、分娩与哺乳(151)
第13章 衰老(152)
第一节 人的寿命(152)
一、平均寿命和自然寿命(152)
二、影响寿命的因素(153)
第二节 衰老(153)
一、衰老的概念(153)
二、衰老的年龄界限(153)
三、衰老的主要特征(154)
四、延缓衰老的途径(155)
实验部分(157)
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157)
实验2 反射弧分析(159)
实验3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160)
实验4 ABO血型的鉴定(161)
实验5 正常人体心音听诊(163)
实验6 正常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164)
实验7 正常人体心电图描记(166)
实验8 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调节(168)
实验9 人体肺通气功能测定(169)
实验10 胸膜腔负压的观察(171)
实验11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172)
实验12 视力测定(173)
实验13 色觉检查(173)
实验14声波的传导(174)
《生理学基础》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料(175)
参考文献(177)
《生理学基础(修订版 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使用)》:
生理学基础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也就是说,本门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的。早在17世纪初,英国医师哈维(Harvey)首先在动物身上用活体解剖和实验观察法研究了血液循环这一生命现象,首次科学地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基本途径和规律。1628年,哈维的著作《心与血的运动》面世,这是生理学基础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标志。学习该门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实验技术,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此外,还应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把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用到卫生保健和临床实践中去。
生理学基础的发展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联系密切,相互促进。尤其是新的技术不断应用于生理实验,使生理学基础的知识和理论不断得到新的发展。构成人体最基本的单位是细胞。由许多不同的细胞构成各种器官,行使相同功能的器官构成一个系统,人体就是由各个器官系统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协调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因此,生理学基础研究就是在细胞、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这3个水平上进行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是以细胞和构成细胞的分子为研究对象,例如研究肌细胞膜、肌质网、肌原纤维等超微结构的功能,以及细胞中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运动的理化过程。器官和系统水平研究是以一个器官或一个系统为研究对象,例如研究心脏如何射血、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规律、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整体水平研究是以完整机体为研究对象,例如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各器官系统之间功能活动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及其规律。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科学家从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以至对人类的研究,发现生命现象多种多样,而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生物体总是在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重新建构自身组织,同时又在不断地分解自身和外来物质,排出体外。机体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由此可见,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物质代谢是指物质的摄取、合成、分解和排出过程;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储存、转化、释放和利用过程。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物质代谢又分为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合成代谢是指机体不断从外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和转化为自身物质,同时储存能量的过程。分解代谢是指机体不断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新陈代谢是机体与环境最基本的联系,也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将随之终结。
二、兴奋性
(一)刺激、反应和兴奋性的概念
机体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就会做出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刺激的种类很多,按其性质分为:物理刺激,如声、光、电、温度、机械、放射线等;化学刺激,如酸、碱、药物等;生物刺激,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此外,对人类来说,还有语言、文字、情绪等社会因素形成的心理刺激。
刺激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的一切变化,称为反应。如神经受刺激后的反应为神经冲动。肌肉受刺激后的反应为收缩,腺体的反应则表现为分泌。机体或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在机体组织中,神经、肌肉和腺体组织的兴奋性最高,它们反应迅速,易于观察,并有电位变化作为客观标志。因此,生理学基础通常将这些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机体或组织细胞对刺激有两种反应形式,即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静止转为活动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过程。抑制是指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减弱或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如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是发生了兴奋;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是发生了抑制。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是发生兴奋还是抑制,一是取决于组织当时所处的功能状态,二是取决于刺激的特性。正常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既有兴奋,也有抑制,两者既对抗又协调,还可互相转化。因此,兴奋和抑制是机体对立统一的生理过程。
(二)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刺激与反应是一种因果关系,凡是有兴奋性的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都会引起反应。但是,任何刺激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是否发生反应,发生何种反应,还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持续时间和一定的强度一时间变率。强度是指内外环境变化的幅度;时间是指刺激作用于组织持续时间的长短;强度时间变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强度变化的大小或速度。一般来说,这3个变量的值越大,刺激越强,反之刺激越弱。临床上在给患者进行肌内注射时要求“两快一慢”,即进针快、出针快、推药慢,可减轻注射时的疼痛,就是因为“两快”缩短了刺激作用的时间,“一慢”降低了刺激的变率,二者均减弱了刺激强度的缘故。综上所述,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组织反应。
在生理实验中,由于电刺激容易观察和控制,因此经常使用电刺激作为人工刺激。通常在刺激器上对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率先行固定,单一观察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当刺激的持续时间与强度.时间变率不变时,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值)。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阈值的大小可反映组织的兴奋性,阈值越小,组织的兴奋性越高:反之,越低。由此说明,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呈反变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