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国医·甘肃卷》主要内容包括:从秦汉到两晋、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历史人物、千古医宗话岐伯、药膳之祖说封衡、针灸鼻祖皇甫谧、平凉髯张名好问、凉州卫医蔡嘉善、高台世医属石坚、龙门道医刘一明、伤寒名家杨维仁等。
国医,是人们对传统中国医学的一种称谓,包括以汉民族为主体传播的中医学和以其他各不同民族为主体传播的民族医学,与现代习惯上的“中医学”称谓具有相同的意义。她伴随着数千年来人们生存、生活、生命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历练、积累,在丰富中沉淀、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哲学理念、文化元素、科学内涵的,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内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以其独特的方式生动展示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包括周边一些地区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艺术和价值观念等,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从一个侧面构建和传承了悠久、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岐黄论道、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她一路走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经过千锤百炼,逐渐形成了包括养生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生命科学体系,也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能够存续数千年而不竭的生生不息的医学宝藏。
中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区域内,无论是地貌、气候还是人文、风情,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相同主旨而又具不同特质的中医药文化。其方法的多样性、内容的复杂性、操作的灵活性,都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也不能替代的。在世人逐渐把目光聚焦于中国文化的今天,国学之风热遍全球。国学的核心理念,不仅存在予经典的字句之中,重要的是蕴结于中国人铮铮向上的精神之中。这种“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庄世焘《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是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共鸣。“文化传统,可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所谓大传统,是指那些与国家的政治发展有关的文化内容,比如中国汉代以后的五行学说,就属于大传统。”(李河《黄帝文化莫成村办旅游》)无疑,中医是属于大传统范畴的。中国文化要全面复兴,就不能不问道于中医,不能失却对中医的信仰。要准确地把握中医药文化的罗盘,有必要对中医学孕育、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画面全方位地展示中医学的深邃内涵和学术精华,为中医学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众多学术流派的研究提供更多可信、可靠、可用的证据,为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更深层次的了解、认同和接受,为文化强国、富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此,就有了这个组织编撰大型中医药文化丛书《话说国医》的想法和策划,有了这个牵动全国中医学术界众多学者参与和未来可能影响全国众多读者眼球的举动。
长河掠影
丝路锁钥话甘肃
甘肃名称的由来
行政区域的沿革
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
医药文化的特点
甘肃医学发展鸟瞰
远古辉煌
从秦汉到两晋
隋唐五代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
民国时期
历史人物
千古医宗话岐伯
药膳之祖说封衡
针灸鼻祖皇甫谧
平凉髯张名好问
凉州卫医蔡嘉善
高台世医属石坚
龙门道医刘一明
伤寒名家杨维仁
一代才人秦霖熙
爱憎分明李膺基
名门儒医吕郁哉
铁肩道义李仰白
悬壶济世权爱棠
“送子娘娘”甘惠廷
以医济世周子颿
正骨神手郭均甫
博采众长柯与参
寒门医子张之亮
春风化雨王仲英
医教并重刘星元
桃李成蹊李子质
真气运行李少波
医药兼通张汉祥
奇方妙治席梁丞
陇上学人王仲青
妙手回春窦伯清
陇原神针张涛清
西北针王郑魁山
杏林春满赞尚公
衷中参西于己百
其他人物传略
往事如碑
历代瘟疫
医药名胜与传说
名方名店
道地药材与食疗佳品
民族医药
世医与流派
其他
百年沉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话说国医·甘肃卷》:
甘肃医学发展鸟瞰
远古辉煌
1.早熟的文明
距今1万年前,漫长的冰河期逐渐结束,气候趋向温暖湿润。特别是在距今8000-4000年这个时段,被称为“全新世大暖期”。这是气候最适宜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甘肃西部山地的冰川开始后退,雪线上移,荒漠景观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已渐渐适合于人类居住。而东部的环境则更加优越,气候变得温暖湿润,水量充足,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植被茂密,出现了大量的喜暖动物,平坦疏松的黄土堆积面,水土肥美的河谷川原,非常有利于农业、畜牧业和饲养业的发展。
距今8000~4000年,是中华文明史上开光明道的时代,伟大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顺天成婚,人类得以繁衍。据史载,伏羲曾教人们织网捕鱼,从而使人类从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他确定了婚嫁制度,创造了历法,发明了乐器,教会了人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神秘符号“八卦”,成为中国文字的起源,以此教化万民,觉悟众生。此后,起源于甘肃境内的一些古老部族中的先进族体,开始相继走下黄土高原,向中原地区发展,参与了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各大文化区系的互动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孕育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
俗话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是甘肃天水的大地湾遗址,向世人证明,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已经在陇原大地上生根发芽,并开创了先进的原始文化。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其遗址主要分为五个时期,最早的遗址距今约8000年,最晚距今约4800年,前后持续长达3000多年。大地湾文化内涵之丰富,延续时间之悠长,均为全国罕见,它不仅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期考古的某些空白,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而且为研究中华远古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完全可以说,大地湾遗址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人类活动,特别是远古文化形成及其发展的一座宝库,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颗明珠”。
那么,文明的发源地为什么选择在大地湾呢?这和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大地湾一期遗址所处的时代是距今大约8000年之前,这一时期,全球冰河期结束,气候回暖,甘肃中东部地区正处于暖温带气候,雨量充沛,植物密集,还出现了犀牛、大象等亚热带动物。温暖湿润的气候,广袤密集的植被,种类丰富的动物,使原始人类从居住山洞到选择河谷平原定居,开始了采集、捕捞、狩猎等一系列活动。在大地湾一期文化层中还出土了大量以打制为主,略加磨制的刀、斧、铲等砍砸器和刮削器等石器。在这里,考古学家采集到了炭化的植物种子,经过鉴定,它们是中国最早的农作物“黍子”和“油菜籽”。因此,大地湾无疑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兽骨在大地湾晚期地层中的普遍发现,说明当时饲养业也已兴起。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人们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才逐渐产生的,它促使人类逐渐告别了向大自然无穷攫取的狩猎经济,促使人类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再生产。因此,历史学家把这种变革称之为“农业革命”。大地湾为“农业革命”的起源提供了最早、最充分、最宝贵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