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有关东南亚大众文化的学术专著,切入点是萌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尼现代戏剧--斯坦布尔戏剧。书中追溯了喜剧团创始人马修的一生以及他创立的斯坦布喜剧团的发展历程,还原了斯坦布尔戏剧对印尼文化演变以及印尼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再现了当时印尼的文化风貌。由戏剧研究,进一步探讨东南亚国家民族文化的融会、大众文化的发展,
本书以“数字演出”为研究范围,从五个时代梳理屏幕的物质材料演变,分别从屏幕材质的历史进化与成像设备的发展两个方面来体现,追溯其从古至今的变化和技术运用的发展,且以屏幕文化为视角,界定数字演出中的“屏幕文化”之概念,并依照“文化”的含义构建结构框架。数字演出是集成创新的产物,需与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数字演出实践需要一套完
本书梳理了山西戏曲艺术的舞台表演、剧种历史演进和传承发展、经典名剧等内容,勾勒出现当代山西戏曲艺术的舞台形态,并通过对当下的山西戏曲生态进行研究,为山西戏曲今后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思路。
他者视域下的爱德华·阿尔比戏剧研究
《伦理·主体·审美——跨文化戏曲改编案例与创意》通过系统分析跨文化戏曲改编的历史传承与美学追求,拓展戏曲专业的美学视野与国际视野,针对跨文化戏曲改编的类型、特征、路径、重点、难点以及方向,做出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守住“中国化”与“时代化”两个改编维度,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开辟新时代跨文化戏曲改编新境界的命题。
本书主要以黄河流域甘青地区戏剧遗产为研究内容,甘青地区藏族戏剧是安多藏戏剧种,安多藏戏包括黄南藏戏、甘南藏戏、格萨尔藏戏。本书分为十章,主要内括:黄河流域甘青地区藏戏遗产;安多藏戏的历史与发展;甘南藏戏的形成及藏汉戏剧的交融;黄河流域村落藏戏遗产传承与发展;演述藏戏的蒙人;黄河流域甘青代表性藏戏剧目等。
本书通过大量新史料的发掘与梳理,考察了陕西易俗社班社状貌与发展过程,并重估了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在对陕西易俗社发展历程、班社属性界定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经营管理、编剧群体、剧目创作、舞台艺术等方面做了历史性探究和整体性审视,考察了陕西易俗社的发展状况与演艺活动等历史面貌。
本书从中国古典戏曲的重要构成、生成机制与创作原则重述出发,梳理了古典戏曲史中的几项问题,包括8世纪出现的参军戏在唐宋时期的书写传统和声音传统,9-11世纪杂剧从口头到书面的转变,12世纪产生的唱赚的曲式结构、节奏组合以及曲调来源与声乐美学,13世纪以群体面目出现的歌曲与说唱(“曲唱”)伎艺在器乐伴奏、歌唱理论上的发展与
本书分为两本部分,上半部分为活动征集到的优秀论文,共计10篇;下半部分为学术论坛发言精选,精选出8篇发言稿,探讨了中国戏曲再未来发展的新态势及新挑战。中国戏曲文化周以首都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台“戏曲之城”的天然土壤培育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种子,把“园林中的戏曲、戏曲中的园林”作为鲜明的品牌个性,汇聚全国戏曲力量,打
本书约40余万字,收集整理了两次“长三角与越剧”论坛中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几十位相关领域专家最新的越剧发展的科研成果,为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焦浙江地域文化,追溯越剧在江南文化,尤其是长三角流布区域中的影响力,研究越剧审美与长三角文化的渊源,梳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