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典籍里的生态环境保护文献丛刊》为2022年民文出版资金资助项目。该套书共20卷,拟分五大类。第一辑《金山绿水保护文献类》(1-8卷)、第二辑《圣山圣湖游记文献类》(1-4卷)、第三辑《地相水土文献类》(1-4卷)、第四辑《天地吉祥祝词文献类》(1-2卷)、第五辑《名胜古迹赞颂文献类》(1-2卷)。该丛书主要收录藏
三峡水库是对我国水安全保障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国家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其战略地位重要,生态作用关键,保障三峡水库的水环境质量对广大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健康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共5篇28章,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和达到175m水位两个阶段显著不同的水环境特点,从理论认知、治理技术、智慧管理
本书由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主办编写,全面、系统总结了云南省2012年以来云南省各地州各行业在国土空间、林草保护、农业农村保护、湿地保护、湖泊河流、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经济、生态文化、政策法规等方面以及生态治理、保护和恢复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内容主要来源于2012—2022年出版的《云南生态年鉴》(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全球变暖、生态危机、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史研究一度成为“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其发展一直呈现着兴盛局面,成果丰富。本书作者主持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在环境史领域深耕多年。气候环境是环境史研究的第一议题,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共7卷,是一部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的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通史之作,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自先秦至清代关于环境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认识的发展历程。全书主要从与环境相关的概念,城市、乡村建设的理念及实践,园林、建筑等实体性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旅游观赏中的环境审美理论与实践,文学艺术中的环境审美五个方面阐述中
《黄河流域十一年实地调查记(1923—1933)》又名《十一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23—193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1923年间,考察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
本书整理了纺织、造纸、制药、电镀、食品加工、制革等重点行业的水污染来源、水污染物质以及针对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技术,助力环保工作者全面了解工业废水,制定精准的水环境管理目标,做出科学的水环境管理决策和实施可行的水环境防治技术。
任阵海院士是我国杰出的大气物理学家,是我国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任阵海院士学术成就卓著,为我国大气科学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任阵海院士最早提出了大气环境容量、大气污染物输送、大气环境的区域性污染和边界层污染等系统理论。这些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为丰富我国大气
《黄河生态文献集成》影印出版,正16开,精装,共90册,收录宋代至民国的文献百余种。为将典籍中富含的具体的生态元素厘清并系统化,分自然人文、水利两个系列,每个系列又略依地理区划与时代先后排序,分别辑入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黄河流域内的山水志、游记、胜迹、指南和治理黄河的水利著述等,反映了古人驯服、治理黄河造福民众的经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