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的48个误区》封面所展现的《吴中山居图卷》手卷水墨纸本。出自明代杰出画家沈周,他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全卷画山村水郭、渔耕樵读、山容秀润、笠泽成湖、亭台水榭映带其间的苏州“吴中景致”。此画作于成化壬辰(1472)。沈周时年45岁,正值壮年,笔法精道,风格细秀。文雅蕴藉。卷首坡岸陡峭。树木茂郁。谷涧平地处三株古松,下有高士读书,卷中远景峰峦连亘。山峦起伏。水天一色。极富冷寂清幽之致。构图疏简有分,主体突出,皴法短粗。且多湿笔,富浓淡变化。画面似有无限空间,意境飘缈。虚实相生,给人以无尽遐想。
序言洞察艺术品市场助力艺术品投资
前言艺术品市场的“利来利往”
第一章 解开艺术品产业谜团
1艺术品拍卖成交价,为什么很难与估价一致
延伸阅读:理性人
2当代艺术价格暴涨,为什么不是因为资源稀缺
延伸阅读: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外流
3艺术品价格涨跌,、为什么与“板块轮动”有关
延伸阅读:油画市场的板块
4艺术品价格,为什么具有“金字塔”结构
延伸阅读:徐悲鸿的《奴隶与狮》
5艺术品市场的未来,为什么很难测准.
延伸阅读:预期的自我实现
6当代绘画市场,为什么有“时装”也有“名表”
延伸阅读:“虛荣圈”的层次
7复制型艺术品.为什么前景堪忧
延伸阅读:厦门油画业的“寒冬”
8艺术品价格暴涨,为什么投资总收益未必大增
延伸阅读:艺术品是高收入者的主要消费品种
第二章 洞悉艺术品买家心态
9“马未都传奇”,为什么难以重演
延伸阅读:资源的稀缺性
10冷门艺术品种,为什么也可以走热
延伸阅读:攀比效应
11大众投票,为什么是投资者的好参谋
延伸阅读:浙派画家评选
12艺术品的消费时代,为什么尚未到来
延伸阅读:人均CDP与社会行为
13不同类型艺术品,为什么投资价值迥异
伸阅读:买得起的艺术
14假拍盛行,为什么不只是拍卖行惹的祸
延伸阅读:私募基金和拍卖行的假拍
15回流艺术品,为什么不是普遍优质
延伸阅读:羊群效应
16“尤伦斯清仓”,为什么没有重创国内当代艺术市场
延伸阅读:尤伦斯
第三章 透析艺术家创作行为
17官办画院,为什么可能成为“国有企业”
延伸阅读:中国画院体制
18“沉没成本”,为什么是职业画家的门槛和壁垒
延伸阅读:沉没成本
19“学院画家”,为什么在市场获利最大
延伸阅读:八大美院
20面对市场暴利,为什么当代艺术家心态平和
延伸阅读:张晓刚谈市场
21艺术家创新的真实理由,为什么在艺术之外
延伸阅读:齐白石“衰年变法”
22另类装扮.为什么受一些画家喜爱
延伸阅读:方力钧的光头营销
23中国的画家直销模式。为什么不全行得通
延伸阅读:公寓时代与大工作室时代
24吴冠中创造的“社会福利”,为什么最大
延伸阅读:吴冠中与天价
第四章 看穿艺术营销秘密
25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为什么距离“垄断寡头”很远
延伸阅读:佳士得拍卖行
26拍卖市场,为什么可能陷入“公地悲剧”
延伸阅读:英式拍卖
27“拍后拒付”.为什么让拍卖行苦不堪言
延伸阅读:圆明园兽首拒付
28“中拍协”行规,为什么难治行业乱象“
延伸阅读:中拍协《公约}”
29“理性定价决策”.为什么可以规避委托拍卖骗局
士延伸阅读:正规拍卖流程
30“代理制”画廊,为什么在国内步履艰难
延伸阅读:画廊捧红画家难赚钱.
31画廊经营.为什么存在“价格歧视”
延伸阅读:画廊“四价值”理论
32“新锐”画家,为什么被画廊看好
延伸阅读:“80后”画家.
第五章 把握艺术品投资前景
33艺术品成为“真正的资产”,为什么很难
延伸阅读:金钱的时间价值
34艺术品“份额化”,为什么不是摇钱树
延伸阅读:“艺术品股票”的申购
35中国艺术品需求,为什么可能随时爆发
延伸阅读:荣宝斋
36用4000万双新鞋换1只旧瓷瓶,为什么划算
延伸阅读: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
第六章 顺应艺术市场复杂环境
附录 刘晓丹发表主要论文
后记
一方面,是出于拍卖公司的无奈。评估当前拍品价格的重要参照,是以往的成交记录,尤其是最近一次成交价。但是,高端艺术品市场的拍品大多很珍稀,相似拍品出现的机会并不多,经常找不到相关的依据。这时,估价者就只能在掌握有限信息的情况下,自由发挥。
另一方面,是出于拍卖公司的故意误导。因为拍卖前的估价可以对竞买者产生心理暗示,影响其竞买决策,而拍卖公司收取的佣金又直接跟成交价挂钩,他们自然希望成交价越高越好。为了切身利益,拍卖公司的估价有时就会偏高。另外的情形更为恶劣。艺术品市场理论家夏叶子在《艺术品投资学》一书中指出,一些不规范的拍卖公司为达成交易,会迁就买卖双方暗箱操作。它们事先与买卖双方约定真实的成交价和佣金,然后在拍场表演,虚拍到很高的价格给别人看。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有时也会尽量提高估价。
出现偏差的更重要原因,则是“理性评估”和“冲动竞买”之间的巨大反差。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假定——“理性人”,它是假定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充满智慧、精于判断和计算。“理性人”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轻信盲从,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理性人”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了解自己的偏好,明确自己的目的,对经济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能做出独立选择;其二,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
经济学假定“理性人”,是想从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基本要素,并据此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其实,除了前述的“自由发挥式”和“弄虚作假式”估价,艺术品拍卖行的大多数评估还是力求客观准确的。估价者的依据,既包括作品本身的属性,也包括当前市场的行情等,他们所做的,正是“理性人”式的独立理性选择。
但在拍场上,竞买者却很难做到完全地理性。
马健举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在1993年的某次拍卖会上,买家面对一件估价为3500—4000港元的汪精卫书法,举牌踊跃,当价格飙升到4万元之后,仍有两位竞价者互不相让,直到以22万元落槌。有趣的是,成功的买受人在签署确认书吋,一脸沮丧,因为价格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该成交价高达估价的50余倍,纪录保持了10年之久。我们看到,拍卖会上经常有惊心动魄的竞价场面,经常产生不可思议的天价,当然,也经常有估价不高的精品黯然流拍。究其原自己定一个价格上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