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1)跟着书法大师学习书法、品鉴书法
本书由举世公认的海派书法大家潘柏鹰执笔,介绍了书法相关的基本知识,融汇古今书法练习技巧,汇集知名书法大家遗迹,囊括中国书法的方方面面,堪称中国书法界的微型百科。一本简明的书法史,书法初学者的入门必备书!
2)书法名家墨宝全收录,各家特色一目了然
《中国书法常识》汇集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多位书法大家的墨宝,让读者能轻轻松松看懂各家特色,找到*适合自己的书法风格。
3)内涵多幅精美插图,直观体验中国书法之美
《中国书法常识》包含丰富的名家书法拓本,同时配以流畅生动的文字解析。既增加了读者的书法欣赏能力,又开拓了读者的眼界,让读者能*直观、*深刻地体验中国书法之美。
绪 论
多年以前,有许多喜欢研求书法的朋友嘱咐我写一本如何学习书法的书。我也想动笔试写,不过,屡次提起笔来,又
放下了。放下笔的理由,却不一定是由于自己的不努力,而
是有其他种种原因。
第一,写字的事,是一件需要实践的事。字是由写而 进步的;书是由读而进步的。所以写字和读书 它本身两个字,便已将秘诀明告我们了,也不需要再谈了。 字不是谈得进步的。与其看一本书法入门,不如拿 起笔学一张古法帖。当然,不谈就写,往往写到弯路上去。 但只要人有志用功,久久不懈,走几段弯路是不可避免,也 无须避免的,因为弯路之中也给我们很多教训,甚至引我们 另开奇境。
第二,第二,自古及今爱谈书法的多半都不是第一流书家。 例如清朝的包世臣几乎是一位谈书法的专家。他著了一部《艺 舟双楫》的大书。后来又出来一位康有为,说得更多。他们 的书在近代一般人中发生了极大影响。但他们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知道,越是关于教初学的书,越需要谨慎正确。所以我不敢写,为的是自己所知甚少,怕的是万一有错。
第三,中国谈书法的书,古往今来真也不少,有韵的,无韵的;分章节的,
不分章节的;长的,短的;冒上王羲之、颜真卿的名字的,和负责用自己姓
名的数也数不清。这许多书,从古到今流传不已,各立一说,各自都说真传,
如若要想将正确的书法原理建立起来,必须先将历代相传的千奇百怪的说法
加以排比考核和扬弃。这样,才可以将千古以来关于书法上神秘的、玄学的、
依托的、强不知以为知的一切不可靠的言语摧陷廓清。但,谈何容易?
这一大堆古代论书法的书籍,其中荒谬的固然不少,精华却也所在皆是。要
考证,要选择,岂是短时期、少数人所能奏效?这一层先办不到,谈起书法来,
总觉得碍手碍脚。所以还是不写的妥当。
但是有很多朋友仍责备我这种踟蹰不动的办法。他们以为谈是不妨的。
当然,决不是说写字的事只要谈而不须写,写是一定要写,但如何写,必须
先谈。因为这样,使得有志写的人,免得走许多弯路。与其从弯路中明白了,
再回头走直路,不如一动就走直路。至于错误呢,无论什么专家,谈什么问题,
不能说绝对一些小小错误都没有。有了,大家批评,错误就改正了。若是怕
出错而不谈,那就根本又错了。
他们又根据写字需要实践的条件来鼓励我。他们说:纵然你自己以为
知道得很少,但你在这里面也磨了四五十年的光阴,好好歹歹谈些甜酸苦辣,
也叫有志书法的青年同志们知道何处是直路。他们因此将你所已走过的弯路
避开,一直向前跑去,岂不是一件大快事?并且书法在中国的艺术上,是
最具有民族形式的一种。在现代发扬民族优良艺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时代,更有研究提倡的必要。更有一层重要之处,那就是说,我们中国现在还有不少人是用毛笔写字。单就这一点人民用毛笔的群众性说来,也应该切实研究。
因此试写这一本小书。在写以前,先定了如下的几层意思:
为了使得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看懂,文字力求简明,因此将一切引
经据典的反复考证的理论都避免了。这里所说的话,只是一些经过了辩驳引
证的结论。当然这所谓的结论只是我个人所信为是正确的。至于何以得到这
些结论,何以相信其正确,如若细说,就不知要占去多少篇幅,反而使读者
觉得头绪纷繁。因此在这本小书里不细谈了。
为了使得学习书法的人直接能够实践,这里注重简单地说明正确的执笔
方法。关于历来的许多执笔方法,古今典籍,力避多征引,也不多辩驳。希
望读者照这方法,诚实力行,久久自明其妙。这里虽然也说一些何以要用这
方法的道理,不过单靠文字仍是不能十分有用。读者必须照这方法,实行,
实行,最后还是实行,才能逐渐认识清楚。更希望读者不要看它简单而加以
轻视。往往一切最复杂的学问最高原则都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原则,却是
多少人辛苦积累得来的。书法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学问,也不例外。
为了使得学习的人能够从实用方面,先立下根基,这里所谈范围力求其小。
这里所注重的,大体上只限于楷书及行草书。读者须知书法范围异常广大,从行草楷书上溯还有篆隶,这是关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源流方面的问题,
包含极多,当然要略为谈及,虽然不能太繁。即以行草楷三体而论,其中也
千门万户。这本小书势不能一一列举。学习的人胸襟务须开阔,目光务须远大,万不要以此一知半解,就以为书法原来不过如此。希望学习的人由此积跬步以行万里。因为书法的体格尽管千差万别各个不同,但用笔的原则却是一致的。学习的人掌握了这方法,上下千古地自去求索论证,方是一个善于学习的。
前文所说的摧陷廓清的工作,虽然在这本书中尚不能动手,但却决不再
添造模糊影响的材料。这里所谈的都是可以了解的。这些言语都是老老实实
从自己的实验里,和师友的印证里抽出来的。浅显尽管浅显,却都是可以实行的。但是,艺术上的造诣,好像游山一样,只有游得愈远而愈高的人,才在心目中,自然深刻地领会到那些高远的境界究竟是些什么。这种领会是有
程度的,逐渐增加的。程度不到,固然不能了解;即使到了,如若不善形容,
也未能说出其中几分之几。涉于这一层的,言传较难。世间往往疏忽地名之
曰神秘,实际上神秘并不存在。这本小书不计划谈到这样高远的境地,并且,也许著者的程度根本还不能到此境地,所以也不多谈了。
为了使读者在书法的方法上,即手写方面,得有认识,所以写第一部分
卷上。为了使读者在书法的欣赏上,即目观方面,得有认识,所以写第二部
分卷下。实际上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
以上是这本小书的一个轮廓。
潘伯鹰(19041966),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別署孤云。早年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国共和谈时,曾担任国方代表章士钊的秘书。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对文学颇有造诣,曾著小说多种,后潜心于诗词及书法。是近代书坛二王书风的积极追崇者之一。
卷上
一 书画同源与笔法 / 001
二 正确的执笔 / 017
三 如何用笔 / 023
四 从结字和用笔入门 / 031
五 如何临习 / 041
六 途径示范 / 053
七 笔墨纸砚 / 079
八 参考书举例 / 091
卷下
一 欣赏 / 099
二 隶书的重要作用 / 109
三 晋后书派鸟瞰 / 113
四 二王 / 125
五 虞欧褚薛 / 135
六 李孙张素 / 147
七 颜柳 / 155
八 杨凝式与李建中 / 163
九 苏黄米蔡 / 171
十 赵孟頫 / 183
十一 明清书势 / 191
附录书论拾零
一 执笔有法否 / 203
二 硬笔呢 软笔呢 / 207
三 论长锋羊毫 / 211
四 不必多藏好笔 / 215
五 再谈笔与书法的关系 / 219
六 墨 趣 / 223
七 涨 墨 / 227
八 说笔墨交融 / 231
九 砚 / 235
十 说不似之似 / 239
十一 博与约 / 243
十二 成 家 / 247
十三 兰亭趣味 / 251
十四 试论欧书 / 255
十五 褚书何以能继右军 / 271
十六 颜真卿书法简说 / 275
十七 《云峰山寺》与《瘗鹤铭》
/ 289
十八 草书惹是非吗 / 293
十九 吴昌硕的书法 / 297
二十 书家与善书者 /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