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知道什么?他们有什么感觉,是如何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他们如何开始将他人理解为有感情和意图的人?
《婴儿世界(修订本)》从婴儿对其自身的身体、外在物体以及他人的认知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反映婴儿的心理世界。全书共六章,第一章阐述了有关人类婴儿期的一些基本事实;第二至四章分别从自我、客体世界和社会世界三方面阐述有关婴儿行为及发展的研究和理论;最后两章深入探讨了婴儿期的整体发展。
对于婴儿,我们可能了解得太少了,比如:婴儿为什么喜欢玩自己的手和脚?婴儿有数的概念吗,能理解物体的因果关系吗?婴儿为什么模仿成人表情?更多地了解婴儿,才能更好地养育婴儿。本书将带你探索一个科学有趣的婴儿世界。
本书是关于婴儿期研究的经典著作,有三大特色:
第一,观点新颖。对于婴儿期发展,心理学家有过很多理论设想,而本书作者基于前人探索和自身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认为婴儿的心理世界只有通过与自我、物体及他人这三个方面相关联才能得到最全面的描述。本书论述结构完整、新颖,为婴儿期发展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解释。
第二,阐述科学。本书是心理学家的实验探索,是用科学方法来解释经验事实,书中呈现了极具创造性的实验范式。
第三,有趣易读。作者把所发现的关于婴儿世界的秘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他说:“如果我写的这本有关婴儿世界的书能够引起读者对婴儿的好奇心以及一丝惊叹,就算是成功了。”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婴儿期研究工作者——包括我自己——在探索婴儿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研究成果。与读者交流我对婴儿研究的热情,一起分享有关婴儿世界的重要而富有意义的研究发现,是撰写此书的主要目的。
首先,我想说明一点,本书并不是一本试图涵盖婴儿行为的所有问题、实验证据和理论概念的教科书。它传递的是一种特定的理论观点,一种受个人直觉、理论偏好的影响,并融合了15年来我所从事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婴儿研究专家的合作交流而形成的特定理论观点。本书为婴儿心理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本书就包含了有关婴儿及其发展的不变真理。为公正起见,书中多处均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其他的理论观点和解释。同时,读者也应当根据本书最后列出的参考文献清单参阅有关原文。没有什么比自己亲自阅读原始资料更可靠的了。
如同其他专题书籍,如果我写的这本有关婴儿世界的书能够引起读者对婴儿的好奇心以及一丝惊叹,就算是成功了。婴儿,作为人类起源秘密的守护者,最根本地体现了人的生存意义,即:通过出生到两岁间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复杂的自我意识,具备了文化适应性以及对这个共同世界的认知——拥有这种巨大心理发展潜能的人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
作为成人,我们很自然地将许多东西都认为是理应如此的,从保持平衡性、伸手、抓物、交流以及体验情绪,到对事件包括物体和人的理解。婴儿的成长则告诉我们,要成为有能力的成人有多少东西需要去学习。
本书从婴儿对其自身的身体、外在物体以及他人的认知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反映婴儿的心理世界。因此,本书的组织围绕着这样一个观点,即婴儿的心理世界只有通过与自我、物体及他人这三个本体论范畴相关联才能得到最全面的描述。从婴儿出生甚至出生前开始,这三个范畴就分别对应于完全不同的心理经验。自我、物体和他人分别形成不同的环境或基本领域,而婴儿在这些环境或领域中逐步发展了特定的基本能力和技能。我认为这种区分对试图理解和组织处于发展源头的婴儿心理十分有用。自我、物体和他人能够形成基本的发展领域的观点并不意味着这三个领域就是严格划分开的。一个领域内的发展肯定与其他两个领域内的发展存在相互作用。读者将会明白,要确切地说明这种相互作用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因为婴儿期研究人员通常都是孤立地对自我、物理(客体)以及社会(人们)领域进行研究的。
本书第一章阐述了有关人类婴儿期的一些基本事实。这些事实从历史的、生物的以及进化的角度提供了一些见解,可以作为婴儿及其发展的实验研究的背景资料。
接下来的三个章节则分别从自我(第二章)、客体世界(第三章)和社会世界(第四章)这三个方面阐述有关婴儿行为及发展的研究理论。
本书的最后两章则更加具体地探讨了婴儿期的发展问题。第五章阐述了婴儿期重要的心理转变。这些心理转变均源自婴儿对自我、物体以及他人的认知发展,且是婴儿对自我、物体以及他人的认知发展的突破。本书的最后即第六章则全面回顾和讨论了各种发展性作用和机理。这些作用和机理通常被认为是婴儿行为和发展的唯一原因。这个章节所要传达的一个观点是,仅通过十分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描述婴儿是如何成长以及为什么按照他们的这种方式成长是很困难的。
婴儿期研究者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婴儿的个体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由多种因素和条件造成的,但最终所有的婴儿都会具备同样的思维能力去适应和了解他们的周围世界。既能抓住婴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又不忽视个体发展过程和条件的复杂性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需要有勇气来面对的挑战。
菲利普??罗夏(Philippe Rochat) 美国埃默里大学心理学教授,对婴儿期心理发展有着几十年的研究经历,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已出版《婴儿世界》(The Infant’s World)、《头脑中的他者:自我意识的社会根源》(Others in Mind:Social Origins of Self-Consciousness)、《占有的起源:占有与分享意识的发展》(Origins of Possession:Owning and Sharing in Development)等著作。其中《婴儿世界》是关于婴儿期研究的经典之作,已被多个国家引进出版,包括法国、西班牙、荷兰、日本等。
郭力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已发表SSCI、CSSCI收录论文70余篇。
作者中文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婴儿期的事实
长期被忽视的婴儿期
关于早期教育的一些偏见
具有启蒙意义的婴儿
走进婴儿的心理世界
人类婴儿期特征
延长的未成熟期的重要性
婴儿期成长
解密婴儿世界
第二章 婴儿期自我
自我知识的起源
跨通道知觉与自我
作为探索对象的身体
婴儿期的跨通道校准和身体意识
自我定向的动作:嘴的感知
身体功能意识的发展
自我识别的起源
婴儿期具有不同类型的自我吗?
自我与他人
共同知觉和共同认知
第三章 婴儿期的客体世界
对物理环境的早期感知
婴儿期的客体探索
物理知识的起源
婴儿如何理解物体
对物理因果关系的关注
早期的数意识
对客体世界的分类
“知道怎么做”和“知道是什么”
第四章 婴儿与他人
主体间性和社会知识的根源
主体经验和相互作用
眼睛与面部的重要性
面部表情和情绪
面部表情模仿和情绪的共同调节
社会耦合性的察觉
意图的知觉
次级主体间性
关于次级主体间性之产生的阐释
婴儿期的隐性心理理论
第五章 婴儿期的重要转变
阶段性还是无阶段性
细致或粗略的描述:量表问题
新生儿阶段
二月革命
九月革命
符号象征之门
第六章 婴儿的发展机制
婴儿发展的过程与婴儿发展的作用机制
预测和控制婴儿的行为
婴儿的发展是混沌且不可预测的吗?
平衡化
自组织
条件作用和内置的反射系统
习惯化与好奇心
寻找规律性
社会反映、模仿和重复
修整与抑制
机器模拟和联结主义对婴儿发展的阐释
等效原则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