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互联网技术再造而生的网状传播新模式,不仅促成娱乐产业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而且引发中国文化结构的深层次变革。《蜕变(娱乐传播视野下中国文化分层的网络时空)》基于人、娱乐传播、社会时空三者互动的思路,以千禧一代为研究对象,引入时空社会学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娱乐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同时探讨网络娱乐作为生产资料,如何创造社会空间生产;透过行为空间、信息空间与关系空间,如何生产出新的行为模式、信息知识和社会关系;实现时空再结构化,以巨大力量催生“垂直文化分层结构、扁平文化区隔结构,向网状文化关系结构”的蜕变。
本书作者马溧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在上海当了三年高校教师,又攻读复旦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在华侨大学执教至今。她结合教学实践、社会观察和理论思考,选择网络娱乐文化生成与传播作为研究对象,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术思考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媒体演变,初期以人们不易觉察的速度进行,以至于不少媒体人(包括管媒体的人)并没有对这种历史性的演变予以应有的重视,改革传统媒体的思路,往往视线只定在改进信息传达的具体手段这一层面,例如:报纸扩版、由黑白转为彩色、兴办都市报等;电视则开办综艺类、谈话类节目,或者用现场直播的厨艺节目来“接地气”。甚至到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还有报人把整版或“通版”报道“造声势”作为强化宣传、吸引读者的重要经验来总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也是媒体演变过程中观念跟不上现实发展的必然。进入数字时代的传播现实是: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他们的信息更多地来自网络媒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崔健的歌唱出了我们这个快速发展时代的现实,使我想起美国传播学家约瑟夫·斯特劳巴哈和罗伯特·拉罗斯在《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一文中的一句话:“融合的现象改变了许多关于大众传媒的传统概念。……不仅技术变化了,而且我们对传播过程的理解也变化了。”
我曾在基层做过十年宣传干部,也有二十年以上省委机关报实务经历。平心而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宣传工作者伴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思考如何取得最佳传播效果,但总难尽如人意。于是问题来了: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忽略了什么?“这世界变化快”,就传播来说,到底“快”在哪里?我们对问题重点与方向的思考,是否发生了认识与现实的错位?
马凓的课题以“娱乐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探索在由互联网技术再造而生成的网状传播新模式中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变化,剖析人、娱乐传播、社会时空三者互动如何产生新的行为模式、信息知识和社会关系,从而提出“垂直文化分层结构、扁平文化区隔结构,向网状文化关系结构”的蜕变,这样一种中国文化结构的深层次变革。这一网络社会关系空间的变化,正是后工业时代媒体改革深化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要求必然会通过媒体提出,而全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具颠覆性的就是传播移动化、互动化、平台化、共享化。现在,不但年轻一代己经习惯于在网上交流自己对社会事物的感受、认识,老一代人也在逐步适应这样的传播现实。这样的社会传播演变,正在证明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的“互联网网络用户构成的社区将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其人口结构将越来越接近世界本身的人口结构……网络真正的价值正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会有关”。因此,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如何认识和适应网络社会的关系空间变化,影响甚至决定着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关系空间,是社会主体之间关系构成的世界。作者在研究这一空间与传播的关系时,选择娱乐文化为对象,有着现实与理论的考虑。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目前的网络传播中,娱乐文化提供了关系空间各要素表现最为充分的场景。作者通过探讨网络娱乐空间这一个由网民、政府、传播机构(娱乐公司)、资本、文化、符号异质性行动者构成的关系型聚合体不断被整合、重构的过程,研究传播机制在网络时代的演变,就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比如,作者提出的一个很具现实操作意义的理论概念:在互联网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是“弱关系”。不同背景属性的“弱关系”,具有疏远性、短暂性和灵活性特点,这样的个体在交流中,可以接收到其在同质化的“强关系”圈(如固定的聊天群)里无法获取的不同信息。从这个角度说,“弱关系”带来的信息价值要高于“强关系”。媒体人认真研究这样的网络社会关系空间,尤其是“弱关系”的信息互动,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引导。比如,加强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就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大数据加算法再加网络传播这种“猜你喜欢”式的网络汇聚,可以使原本无序的网民形成网络社会的“强关系”空间,讨论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但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怎么做到“猜你喜欢”和“要你喜欢”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正确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弱关系”研究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领域。
在结束这篇序言时,我想再一次强调:其实这本书讲的不仅是娱乐文化,而是通过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对象探讨社会信息的有效传递,因为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社会及社会问题。而在网络社会,信息的传递由于技术的进步,已经由平面传播、垂直传播、立体传播演进到了网状传播,每一个社会主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节点,每一个节点的信息能量、链接力都将直接影响到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因此,媒体人思考改善信息内容、改进传递手段的同时,还要更多地思考信息接收者的关系空间,以求提高传递效益。我以为,这就是本书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之所在,也是我今天向读者推荐本书的原因。
马凓,福建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上海市晨光学者,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现为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福建省马工程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等,并在《新闻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新闻战线》等报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传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绪论:中国文化分层的网络时空转型
第一节 网络娱乐:深刻影响现实生活的新议题
第二节 分层蜕变:融入互联网基因的文化新结构
第三节 网络时空:构建社会形态的新框架
第四节 人·传播·社会时空:研究文化结构的新方式
第一部分 人·传播·社会时空:演义中国娱乐文化
第一章 人的娱乐需求趋向追求自由解放
第一节 人性本能:追求娱乐天赋权利
第二节 文化基因:追求和合世界的娱乐“惯习”
第三节 娱乐观念:追求幸福的快乐原则
第二章 传播介质的娱乐文化“镜像”
第一节 技术主导的娱乐传播模式
第二节 建筑空间介质的娱乐传播
第二三节娱乐文化符号的“镜像”传播
第三章 娱乐文化的社会时空形塑
第一节 古代社会时空的娱乐文化特征
第二节 近代社会时空的娱乐文化特征
第三节 改革开放社会时空的娱乐文化特征
第四节 网络社会时空的娱乐文化特征
第五节 变与不变:娱乐文化的社会时空解读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网络娱乐创造社会空间再生产
第四章 网络娱乐的行为空间
第一节 娱乐行为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
第二节 网络娱乐空间的行为刻画
第三节 网络娱乐空间的“消费者黑箱”行为
第五章 网络娱乐的信息空间
第一节 信息空间建构娱乐认知共同体
第二节 信息空间建构娱乐交流互文性
第三节 信息空间建构娱乐知识流动之网
第六章 网络娱乐的关系空间
第一节 网络娱乐关系空间的结构形态
第二节 网络娱乐关系空间的强关系运行轨迹
第三节 行动者网络的弱关系运作轨迹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时空再结构化的网状文化趋向
第七章 千禧一代的“多面性”催生网状文化结构
第一节 千禧一代不同职业群体网络娱乐消费特征
第二节 基于拓展TPB模型的网络文化消费影响因素探究
第三节 千禧一代不同群体的社会行动图谱
第八章 网状传播颠覆文化分层
第一节 网状传播:文化分层蜕变的动力源
第二节 网状文化关系结构:文化结构发展新趋向
第九章 网状文化空间的新娱乐时空形态
第一节 网状文化空间的宇宙式传播图景
第二节 网状文化空间的行为规则
第三部分小结
结语:网状传播是社会变革转型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