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生活, 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学常识, 同时辅以一些经典的生动案例加以阐释, 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汲取心理学的智慧, 并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以此指导生活, 为人生导航。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渎本书, 可以从看似平淡的现象中, 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整体性定律
《拿破仑文选》中有一段关于骑兵的军事论述,他说:“两个马木留克兵(最强悍的骑兵)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因为他们有好马,擅长骑术并且武器完备——每个马木留克兵有两支手枪、一支旧式短枪和一支卡宾枪,他们头戴尖顶盔,脸戴波甲,身穿锁子甲,还拥有几匹马和几个徒步枪手。但是,100名法国骑兵就不怕100名马木留克兵,1000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1500名马木留克兵。”
这就是说,马木留克兵的单人作战素质要比法国兵强,但组合起来作战时,却不能发挥优势。因此出现了三种情况:单枪匹马作战时,他们总是获胜;成连骑兵作战时,他们只能打个平手;而成团成旅作战时,他们则总是失败。对此,拿破仑评论道:“战术、队形和机动性所能起的作用多么巨大呀!”
这个例子也说明整体决非部分的简单相加。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叫“整体性定律”。
集团军的战术、队形和机动性会产生一种新的力量,这是单个士兵所没有的力量,只有在组合成集体、集团时才会产生。而这种力量的大小是同集体、集团的如何组合直接关联的。马木留克骑兵的组合是一种凌乱的组合,因而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甚至会互相抵消力量,而法国骑兵的组合是一种有机的组合,因而能产生足以转变单人作战素质劣势的新的强大力量。
因此,整体要大于部分之和。
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不仅在诗词文赋以及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绘画方面也自成一家。苏轼是跟湖州画派的开山人文与可学画的。文与可以画墨竹闻名于世,苏轼跟文与可学画,也就深知画竹的奥秘。
在苏轼看来,文与可之所以能把竹子画得出神人化,其最大的奥秘在于:“当今画竹的人,画竹都是一节一节、一叶一叶地画,哪里还有什么竹子?画竹应该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拿着笔,把竹子看熟了,在心中看到了想画的东西,再开始画,笔紧紧追随你所看见的完整的竹子,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
可是为什么“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画”,画出来的不是竹,画竹“必须要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呢?其中正是包含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是创立于20世纪初的一个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派别。它有一个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是德文译音,其含义是整体,或称“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这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它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过程。格式塔心理学所谓的“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们把它叫作“整体性定律”。
从这种观点来衡量苏轼的话,就可以发现苏轼的确是掌握了画竹的真谛。因为“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因此“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画”,画出来的不等于完整的竹子。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作为一根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竹子,它除了具有构成一根竹子所必备的“节节”与“叶叶”这些部分,还必须具有作为一根完整的竹子而具备的整体性,也就是由这些“节节”和“叶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衬托体现出来的风姿、神韵。而画竹者所要画的就是这些作为完整的竹子而体现出来的风姿、神韵,所以“必须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才行。也就是说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而不光是注意“节节”和“叶叶”的“形似”.不要过多地去刻画细小的部分,这也就是苏轼所说的画竹的奥秘。
其实,在我们认识许多事物的时候,都应该应用这个原理。实际上,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些部分组成的,而每个事物的整体都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组成,这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到并起重要作用的联系。
所以我们观察事物,不能只看那可以看得见的枝节部分,还要把握那些看不见的整体性联系。
幸福公式
比利·鲍勃·哈勒尔曾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建材市场的装卸工,47岁那年,他赢得了总额高达3100万美元的彩票头奖。而两年后,拥有7处房产和5辆崭新汽车的哈勒尔把自己关在他漂亮牧场的豪宅浴室中,脱去衬衫,用手枪向自己的心脏开了一枪,当即死亡。
这是为什么?
科思说:“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只知道,只要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钱,有了好车,有了大房子的人,却并不比其他的人幸福。”
一个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欲望太多。
想不想换一份工资更高的工作?
当然想。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