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时代以来“温州模式”高质量转型发展为背景,对“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道德文化发展脉络和道德动因机制做了梳理和揭示:勾勒了以永嘉学派“以利和义”思想为历史坐标的温州传统道德事功精神与近现代温州革命道德精神、当代温州人创业精神及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之间的精神传承和义理发展关系,指出了温州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温州民营“资本”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之间的耦合互动机制是构成“温州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道德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以创新闻名,也将以创新继续探路。创新,既需要改革开放这样的社会环境,也需要人们在道德文化层面的精神驱动。“温州模式”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温州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创新的结果,是温州人创新精神的表现。“温州模式”形成背后的道德文化创新动因,主要体现为温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工商业社会背景下温州民营“资本”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三大动力要素之间的有效嵌入和互动。不忘来时路,续写创新史。*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先后23次到温州考察调研,并殷切“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①。新征程下,如何继续发挥和探索推进温州道德文化创新动因诸要素之间的合理张力关系和价值合力,发挥温州道德文化软实力对温州经济和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事关温州“两个健康、共同富裕、重要窗口”等战略建设目标的有效推进。从现代意义上讲,道德是一种引导人们正当行动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和追求权益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约定俗成性。道德文化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仪式的特征描述,反映了当地人们基于特定价值追求而形成规范、履行规范的总体行为特征。道德文化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能代表或展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深层文化心理特征。精神文明建设是道德文化发展的环节,也是一个地方道德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在国家稳定与*和平的环境下,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一样,都是可以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建设方式被发展出来的。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道德文化得以扩充、更新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认同心理和文化自觉或自信觉悟。道德主要是通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个人德行修养等途径来引导和规约人们的日常行为,发挥着调节人际权益和个人身心健康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成长环境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心理、道德仪式也会发生变化。作为人的精神活动体现,人的道德活动方式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开放的道德观念或信念和道德态度会促进人的实践自信和实践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保守的道德观念或信念和道德态度会抑制人的实践创新和自信,进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终效果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发展。一、温州道德文化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概观温州道德文化,是温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谋求权益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温州人民在调节人际权益和获得个人身心健康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征。温州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其基本价值取向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永嘉学派所主张的“以利和义”道德事功思想。永嘉学派“以利和义”的道德事功思想,主要是讲要通过“以利促义”“寓义于利”的道德思维路径来实现“社会道义”,拒斥空谈个体心性道义。这一思想主张既展现了温州人民在与恶劣的温州地理、历史环境做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勤于实践、精于思考、善于团结、事功求效”的道德文化心理品质,也反映了汉代以来儒家正统“重义轻利”思想与南宋时期温州实际相结合的一种道德义理创新,即注重从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实际生活需要来阐释儒家的心性道德义理。就此而言,永嘉学派主张“以利和义”道德事功思想体现了对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问题的道德关心,在当时具有人性解放和社会平权的启蒙意义,反映出南宋时期市民生活和商品活动的活跃。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封建道德文化面临解构的命运,温州传统道德文化也面临解构和新的发展。1876年,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进一步促进了温州社会道德观念的变革。在此过程中,温州知识分子一方面以“强国富民”为目标导向,通过提倡实业、办学、留学等方式学习和传播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观念,力图改善温州人民的贫苦生活;另一方面,则以永嘉学派“以利和义”道德事功思想来比对和诠释西方工商业文明背后的道德义理,着力促进人们的道德观念变革。这为后来温州人的*行商意识、卓越工匠精神、现代道德文化心理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历史条件。当然,这一过程也是西方工商业文明、宗教和道德文化与温州实际相结合的发展过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道德文化发展内容主要围绕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而展开,但因为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阶层等因素的剧烈变化,各种社会道德思潮激荡起伏,人的精神家园四处漂泊,没有一种道德文化能够真正代表中国人民的 ……
孙武安,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温州大学研究基地主任、浙江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思政课影响力提名人物。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30余载。主持院(系、部)管理工作期间,带领团队致力于教学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在主持研究国家社科项目(2项)同时,承担多项省部教学研究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百余篇,已出版著作、教材10多部。获省教学成果奖励2次,其中,温州大学“一化六制”教学模式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绪论
第一章温州传统道德文化的生成、特征及影响
第一节永嘉学派与“以利和义”的道德文化传统
第二节温州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特征
第三节温州传统道德文化的当代影响
第二章温州革命道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温州革命道德文化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温州革命道德文化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温州革命道德文化
第四节从永嘉学派事功精神到温州革命精神再到温州人创业精神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温州道德文化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温州的兴起
第二节温州道德榜样与公民道德建设
第三节温州产品质量与城乡文明建设
第四节温州社会慈善与志愿服务建设
第四章新时代温州道德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传承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
第二节推进国有企业守正创新与非公企业党建
第三节彰显温州工匠精神,促进文明水平整体提升
第四节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与温州道德文化自信
第五章温州道德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温州道德文化建设的经验特征
第二节新征程下温州道德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新征程下温州道德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附录
附一:《温州社会道德建设事业发展研究》结题报告节选(2013年)
附二:“温州社会道德建设和发展现状研究”系列调查问卷(2013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