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祖华编著的《人因工程》系统地介绍了人因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典型应用,把应用范围从传统制造业扩展到产品工业设计、核电站、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本书共12章。第1章为绪论,第2—7章分别介绍人体形态特征和测量、人的机能特征、人的自然倾向与可靠性、人体力学、人的体力作业负荷、人的信息处理系统和脑力工作负荷,第8、9章分别介绍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作业空间设计与用具设计,第10章介绍作业环境,第11章介绍人机系统设计与评价,第12章介绍现代人因工程典型应用。
《人因工程》除作为高等院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教材外,也可作为其他工程专业教材,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人因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蒋祖华编著的《人因工程》的编写是根据课程要求,从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典型应用三方面组织素材,围绕人因工程所研究的人、机、环境三要素,突出人的特性,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系统性地安排全书的内容和章节,力求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全书共12章。第1章是绪论,第2~7章是以人为对象的特性分析,第8、9、11章是以人机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分析和评价,第10章是以环境为主题的各因素分析,第12章是现代?因工程典型应用。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人因工程学的产生与发展 1
1.1.1 什么是人因工程学 1
1.1.2 人因工程学发展简史 1
1.2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
1.2.1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4
1.2.2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6
1.2.3 人因工程学的应用领域 9
本章习题 10
第2章 人体形态特征和测量 11
2.1 人体测量的基本术语和测量方法 11
2.1.1 人体测量的目的 11
2.1.2 人体测量学中常用术语 11
2.1.3 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 13
2.1.4 人体测量中的主要统计函数 14
2.2 人体结构尺寸 18
2.2.1 人体测量的分类 18
2.2.2 测量项目 19
2.3 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30
2.3.1 人体测量数据应用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30
2.3.2 在服装行业中的应用 34
2.3.3 在体育及其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35
2.3.4 在航天中的应用 36
2.4 人体模板和人体数学模型 37
2.4.1 动态人体尺寸 37
2.4.2 人体模板 38
2.4.3 人体数学模型 39
2.4.4 三维数字化虚拟人体模型 39
本章习题 43
第3章 人的机能特征 45
3.1 神经系统 45
3.1.1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45
3.1.2 中枢神经系统 45
3.1.3 周围神经系统 47
3.2 视觉机能及其特征 48
3.2.1 视觉系统 48
3.2.2 视觉特征 48
3.2.3 视觉运动规律 51
3.2.4 视觉对作业的影响 52
3.3 听觉机能及其特征 52
3.3.1 听觉系统 52
3.3.2 听觉的物理特性 53
3.4 其他感觉机能及其特征 56
3.4.1 肤觉 56
3.4.2 本体觉 56
3.5 人的心理 57
3.5.1 人的心理因素 58
3.5.2 人的心理现象 62
3.5.3 人的心理调节 68
本章习题 70
第4章 人的自然倾向与可靠性 71
4.1 习惯与错觉 71
4.1.1 习惯 71
4.1.2 错觉 72
4.2 精神紧张与躲险行为 77
4.2.1 精神紧张 77
4.2.2 躲险行为 77
4.3 应激 78
4.3.1 应激和应激源 78
4.3.2 座激的反应 78
4.4 人的生理节律 79
1.4.1 日周节律 79
4.4.2 其他周期节律 80
4.4.3 PSI周期节律 81
4.5 人的可靠性 83
4.5.1 人的可靠性与压力 83
4.5.2 核电站和飞行中的人因失误 84
4.5.3 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 85
本章习题 89
第5章 人体力学 90
5.1 肌肉与骨骼系统 90
5.1.1 肌肉的结构 90
5.1.2 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特征 92
5.1.3 骨骼系统的结构 93
5.1.4 骨骼杠杆原理 96
5.2 静态肌肉施力 97
5.2.1 肌肉施力的类型 97
5.2.2 静态肌肉施力的特征 98
5.2.3 常见的静态施力作业及改善 98
5.3 作业姿势 101
5.3.1 作业姿势与人体机能 101
5.3.2 作业姿势的设计原则及选择 103
5.3.3 作业姿势的设计要点 104
5.4 人体的活动力量 106
5.4.1 手部力量 107
5.4.2 脚部力量 110
本章习题 110
第6章 人的体力作业负荷 111
6.1 概述 111
6.2 能量消耗与劳动强度 111
6.2.1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111
6.2.2 劳动强度及其等级划分 115
6.3 作业能力分析 118
6.3.1 作业能力特点 118
6.3.2 影响作业能力的因素 119
6.4 作业疲劳及其测定 120
6.4.1 作业疲劳的概述 120
6.4.2 疲劳的发生机理 121
6.4.3 作业疲劳的测定方法 122
6.4.4 工作疲劳实验研究和应用 124
6.5 提高作业能力与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 125
6.5.1 工作条件与工作方法的改善 125
6.5.2 作业休息的合理安排 126
6.5.3 生产组织的改进 128
本章习题 129
第7章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和脑力工作负荷 130
7.1 信息处理系统 130
7.1.1 信息及其计量 130
7.1.2 信息分类 130
7.1.3 信息加工模型 131
7.2 人的信息输入 133
7.2.1 视觉信息的识别和输入 133
7.2.2 听觉信息的识别和输入 134
7.3 人的信息加工 135
7.3.1 感觉的信息处理 135
7.3.2 中枢信息处理 136
7.4人 的信息输出 137
7.4.1 操作运动输出 138
7.4.2 言语的产生和输出 143
7.4.3人的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 144
7.5 脑力负荷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144
7.5.1 脑力负荷的定义 144
7.5.2 脑力负荷的影响因素 145
7.6 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 147
7.6.1 脑力负荷概述 147
7.6.2 主任务测量法 147
7.6.3 辅任务测量法 149
7.6.4 生理测量法 150
7.6.5 主观评价法 150
7.7 脑力负荷的预测方法 155
7.7.1 概述 155
7.7.2 Siegel和Wolf的时间压力模型 155
7.7.3 波音公司的方法 156
7.7.4 Aldrich的脑力负荷预测方法 157
7.8 脑力疲劳及其消除 158
7.8.1 脑力疲劳的含义 159
7.8.2 产生脑力疲劳的因素 159
7.8.3 脑力疲劳的危害 159
7.8.4 避免脑力疲劳的措施 160
本章习题 161
第8章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162
8.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概述 162
8.1.1 人机交互界面的定义 162
8.1.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起源 162
8.1.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发展 162
8.1.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研究内容 164
8.2 显示界面设计 164
8.2.1 显示界面的分类 164
8.2.2 视觉显示界面的设计 165
8.2.3 仪表显示和荧光屏显示设计 167
8.2.4 信号灯和报警信号设计 172
8.2.5 标志符号设计 174
8.2.6 听觉显示界面的设计 177
8.3 控制界面设计 179
8.3.1 控制器的分类 179
8.3.2 控制器的设计 180
8.4 显示界面与控制界面的配合布局 182
8.4.1 控制显示比 183
8.4.2 控制显示的空间相合性 184
8.4.3 控制显示的运动相合性 184
8.5 空客A380驾驶舱设计 185
8.6 软件界面设计 187
8.6.1 软件界面设计概述 187
8.6.2 软件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 188
8.6.3 软件人机界面的设计过程 188
8.6.4 软件人机界面的形式与标准 189
8.6.5 Internet网页界面设计 190
8.6.6 眼动仪的应用 192
本章习题 193
第9章 作业空间设计与用具设计 195
9.1 工作场所与作业空间设计 195
9.1.1 活动空间 195
9.1.2 作业空间设计的要求 197
9.1.3 作业空间设计 198
9.1.4 作业空间的布置 199
9.1.5 作业心理空间 202
9.2 作业姿势与工作区域设计 203
9.2.1 作业姿势的选择 203
9.2.2 工作区域设计 204
9.2.3 立体工作区域 206
9.2.4 脚的工作区域 208
9.3 座椅设计 209
9.3.1 坐姿分析 209
9.3.2 座椅设计原则 212
9.3.3 座椅设计实例 212
9.4 手握式工具设计 214
9.4.1 手握式工具设计的生理基础 215
9.4.2 与手握式工具有关的疾患 216
9.4.3 手握式工具设计原则 217
9.5 职业病防治 219
9.5.1 焊工 219
9.5.2 驾驶员 220
9.5.3 办公室人员 221
本章习题 222
第10章 作业环境 224
10.1 作业环境概述 224
10.2 微气候环境 225
10.2.1 微气候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25
10.2.2 微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226
10.2.3 微气候环境的改善 233
10.3 照明环境 235
10.3.1 光的度量 235
10.3.2 照明对作业的影响 236
10.3.3 我国的照明标准和照度分级 237
10.3.4 照明环境的设计与改善 240
10.3.5 照明环境的综合评价 211
10.4 噪声与振动环境 247
10.4.1 噪声及其度量 247
10.4.2 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250
10.4.3 噪声标准与评价 253
10.4.4 噪声控制的措施 256
10.4.5 振动环境 257
10.5 色彩环境 261
10.5.1 色彩的基本概念 261
10.5.2 色彩对人的影响 266
10.5.3 色彩调节与应用 268
10.6 空气环境 271
10.6.1 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271
10.6.2 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及其相关标准 274
10.6.3 空气污染物的防治 277
10.6.4 工作场所的通风和空气调节 279
10.6.5 GMP的空气环境要求及实现措施 281
本章习题 283
第11章 人机系统设计与评价 285
11.1 概述 285
11.1.1 人机系统设计思想 285
11.1.2 人机系统比较与功能分配 286
11.1.3 人机系统类型 288
11.2 人机系统分析方法 290
11.2.1 连接分析法 290
11.2.2 连接分析的目的 291
11.2.3 连接分析的步骤 291
11.2.4 连接分析的应用 294
11.2.5 检查表评价法 295
11.3 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方法与事故预防 298
11.3.1 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方法 298
11.3.2 事故预防措施 303
11.4 人机系统的评价 308
11.4.1 人机系统评价原则与评价体系 308
11.4.2 人机系统评价方法 309
11.4.3 人机系统评价应用案例 313
本章习题 317
第12章 现代人因工程典型应用 318
12.1 产品个性化设计 318
12.1.1 概述 318
12.1.2 个性化制鞋系统的总体设计 319
12.1.3 鞋厂个性化制鞋系统的详细设计 319
12.2 汽车装配生产线手工搬运作业的工效学分析 324
12.2.1 引言 324
12.2.2 玻璃预装工位的NIOSH搬运受力分析 324
12.2.3 前纵梁焊接工位的能量消耗评估 325
12.2.4 送料拖车工3D静止力量预测程序分析 326
12.3 基于人因工程的拖拉机驾驶室布置和仿真 328
12.3.1 引言 328
12.3.2 拖拉机驾驶室布置需求分析 328
12.3.3 拖拉机驾驶室布置设计 329
12.3.4 拖拉机驾驶宣布置的人因工程仿真与评价 332
参考文献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