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是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唯一传世之作。《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在当代被看做是一部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科学主义、战斗精神的伟大著作。本选题整理影印了历代《论衡》文献的主要版本,共54册,为进一步研究王充及其著作《论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性文献资料。该选题为影印图书,所用底本均已去的出版版权。
本书系儒学文献大型丛书,旨在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儒学文献及其史料。所收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分为“经解典”“义理典”“志传典”三大类。“志传典”共32种584卷,收录了孔家家史、儒家礼仪、年谱、学案、总传等著作。
本书系儒学文献大型丛书,旨在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儒学文献及其史料。所收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分为“经解典”“义理典”“志传典”三大类。每种书的版本均精心选择,标准是内容齐全、文字清晰、版本价值高。“义理典”共38种,收录了汉以来儒家学者阐释儒学经典的著作。
本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本书内容讲述:《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
本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
本书为收藏于孔子博物馆的榜书《论语》全文的扫描缩印本。全文以山东友谊出版社杨朝明主编《论语诠解》中《论语》原文为底本,以中华书局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魏人何晏集解《论语》为参照,用颜体在四尺斗方宣纸上书写一个字的形式,抄录了一部完整的《论语》,共15922字。另用印29方,有《论语》每篇一印20方,由篆刻家张
本书为原版影印书。《判断力批判》,德语,出版于1790年。该书认为人的心灵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三部分,知和意分别对应于现象界和本体界,或自然界和道德界,并且提出通过与情感对应的审美判断力来沟通两者,达到知和意、现象界和本体界或自然界和道德界的统一。康德在该书中还对艺术、天才、想象力、判断力、审美意象、
中国哲学通史(全10册)
本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共一千五百余则,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立言、立德、为学、致仕、立业、治家等各方面,主要表达的是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本书选择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为底本,此为清代善本,今以线装形式影印出版,具有版本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