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儒学超越性”的现代论争为主题,考察现代新儒家之代表牟宗三、台湾新士林学派之代表罗光、夏威夷儒学之代表安乐哲对儒家生命超越论的现代诠释。本书分析了“内在超越论”、“外在超越论”和“非超越论”三个理论典型的基本观点、形上基础和思想来源,比较了“内在超越论”与“外在超越论”、“内在超越论”与“非超越论”,在此基础上揭
本书基于人伦的概念界说与哲学阐释,梳理人伦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变迁,勾勒不同时期的人伦风尚,揭示中国传统人伦观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的“变”与“常”,钩沉人伦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百世可知”文化基因的历史合理性,思考健全的人伦关系和健康的人伦观念对建设和谐社会、构筑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
本书阐述了塔斯基逻辑后承语义定义的产生背景、基本适当性条件与不足,剖析了其所面临的必然性、形式性和逻辑性挑战,创新性地从基本的人类状况出发给出了基于同构不变标准的一般不变性解决方案,并在评析、回应学界对其逻辑后承语义定义及这一标准的批评过程中,澄清了一些混淆和误解,讨论了其定义和标准在哲学和逻辑学上的重要意义。 本书
希望问题是康德哲学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一,介于理论与实践两大领域的“中间”,是理解康德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一把重要钥匙。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康德希望问题缺乏专题化、学理化的研究,导致该问题长期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以康德希望问题为核心,梳理其包含的“显隐二重结构”,即“显性结构”—道德前提、幸福对象、幸
本书主要从分析黑格尔思存同一和总体性的哲学体系入手,考察了马克思的作为一种辩证的认识方法的总体性,进而分析了卢卡奇的主客体统一的总体性,后者在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总体思想中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总体性思想。最后论述了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阿多诺传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方向,其否定的辩证法包括对思维方式同一性的批
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青少年的动作发展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个体早期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动作发展不断建构起来的,随着感知运动及动作图式的形成,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发展性协调障碍是一种特殊的动作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为动作协调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青少年。这种动作发展障碍会
网游成瘾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干预策略以及相应的大脑机制成为最近研究的焦点。本书聚焦不同干预策略以及带来的认知神经特征改变,综述国内外当前研究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展现当前游戏成瘾干预的策略、效果以及产生这一效果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本书全面展示了当前对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最新进展,可为认识这
联结先天综合判断的主谓词的中介或第三者是什么?(简称“第三者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一直以来学界对该问题都缺乏应有的重视,更缺乏对该问题系统而专门的研究。本书系统地探讨了纯粹数学、自然形而上学、实践哲学、美学等领域中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问题,并对该问题的来龙去脉做了大致的梳理和阐释。第三者问题的研究对理解和
人对其身体活动的主观感受是如何为人类认知和语言提供基础的?本书通过论述感知、概念、心理意象、记忆、推理、认知发展、语言、情绪和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的具身性基础,主张认知是当身体接触到物质的、文化的世界时所发生的事情,必须从人与环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而且许多学科的经验证据和关于知觉、图像和推理、语言和交流、认
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人类产生巨大冲击,以及德雷福斯基于海德格尔哲学对计算机的能与不能进行深度剖析的双重背景下,本书的作者们基于现象学分析了德雷福斯对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提出的质疑,讨论了德雷福斯对现代形式的笛卡儿主义所做的现象学批判,聚焦于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领域对其现象学观点做了反批判,并论述了德雷福斯的
认知现象学是认知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着重于从主观体验的角度探讨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与意识状态的关系,为探讨认知现象的本质和特征提供了新角度。本书围绕学界关于感觉现象与认知现象关系的争论,从六个方面—对思想的反思、现象对比论证、意识的价值、体验的时间结构、体验的整体性、现象特征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对认知现象的特征及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推理心理学的含义、产生和发展历史,以及主要的实验范式,然后从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实验证据等方面对西方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逻辑理论、心理模型理论、双重加工理论和条件概率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述评,最后从理论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论述了本书提出的推理题与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
《科技伦理研究》是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专业辑刊。该辑刊由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教授担任主编,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常设栏目有:生命医学伦理、大数据伦理与人工智能伦理、科技伦理与治理、科技伦理书评等。第二辑专栏包括技术伦理概
本书主要是针对整体形象设计的认知,从概念出发,诠释了整体形象设计是运用视觉元素来塑造人的外观,通过化妆、发型、服饰、言谈举止等综合营造,设计出符合人物身份、修养、职业、年龄的整体形象,最后以生活形象塑造、职业形象塑造、舞台影视形象塑造、创意形象塑造等具体案例进行阐述与讲解。全书以知识模块和任务呈现,模块间相互联系、层层
祛弱权视域的生命伦理学研究以祛弱权为价值基准的各种生命伦理问题。祛弱权是人人享有其脆弱性不受侵害并得到尊重、帮助和扶持的正当诉求。祛弱权伦理的基本使命在于,从探索伦理实践中具有权利冲突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入手,提炼总结以祛弱权为价值基准的伦理学的总体架构,从祛弱权的全新视角反思、审视伦理视域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相关问题的
本书为康德著作全集的最后一卷,主要包括康德关于逻辑学、自然地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康德曾经在格尼斯堡大学多次开课讲授这些课程,被认为是教育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而他的逻辑学讲义则是对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述和概述。本卷内容大部分为首次译成中文。与《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相比,本书增加了各篇科学院版的编者导言、科学院版
本书是《康德著作全集》的第8卷(注释本),主要收入康德1781年之后的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人的种族的概念规定》《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应用》等等,丰富了康德在哲学、政治学、神学、语言学、自然哲学等各领域的观点,研究这一时期的著作,是理解康德后期
本卷包括康德两部重要著作:《学科之争》和《实用人类学》。前者分别讨论了哲学学科与神学、法学、医学等的分歧与争执。后者第一部分为人类学教学法,论述了人的认识、情感与欲望能力;第二部分为人类学的特性,对人类在个体、性别、民族、种族、种类方面的特性作了简要探讨。两部著作都是康德的重要作品,特别是《实用人类学》,是人类学史上不
本书为《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注释本,收入《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未来形而上学的奠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是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要著作,体现了他学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康德思想的必读书。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相比,本书增
本卷的内容是《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于1781年问世,因被人误解为“贝克莱主义”而使康德异常苦恼。于是康德于六年后对这部书作出了修订,尤其是增加了“对唯心论的驳斥”一节,并大大地压缩了有关再生的想象力的派生作用的部分。《康德全集》科学院版的编者把第二版单独编为第三卷,而把第一版中修订较多的部分与其